缩略图

校园体育文化与初中体育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张亚玲

云南省砚山县平远镇第二中学

一、引言

校园体育文化与初中体育课程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两大核心要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前者以隐性教育的方式渗透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后者则通过显性课程传递体育知识与技能。两者虽形式不同,但目标一致,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健康意识及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当前实践中两者协同不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表现为课程设计缺乏文化支撑、文化活动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等。因此,探索两者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对于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校园体育文化与初中体育课程协同的内在逻辑

2.1 价值引领的协同性

校园体育文化通过精神层面的价值传递,为体育课程提供方向指引。例如,体育精神中的“公平竞争”“团队协作”“坚韧不拔”等品质,与体育课程中技能训练、规则学习、意志培养的目标高度契合。在足球教学中,越位规则的讲解不仅传递技术要领,更蕴含“公平竞争”的道德准则;篮球战术训练中,挡拆配合的练习不仅提升战术意识,更强化团队协作精神。这种价值引领的协同性,使体育课程超越技能传授的范畴,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场域。

2.2 环境浸润的互补性

校园体育文化通过物质环境与制度环境的营造,为体育课程实施提供支持。运动场馆的布局、体育器材的配置、体育赛事的举办等,均构成体育课程的物质基础;而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运动队的训练计划、体育教师的考核机制等,则形成体育课程的制度保障。例如,学校通过建设标准化田径场、配备智能体育器材,为田径课程提供硬件支持;通过制定《校园体育竞赛管理办法》,规范体育赛事的组织流程,为体育课程提供实践平台。这种环境浸润的互补性,使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文化形成良性互动。

2.3 活动载体的融合性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与体育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天然的融合性。体育文化节、运动会、社团活动等,既是体育文化的载体,也是体育课程的延伸。例如,学校在体育文化节中设置“体育技能挑战赛”,将课堂所学的篮球运球、足球射门等技能转化为趣味竞赛项目;在运动会中增设“亲子接力赛”,将体育课程中的接力跑训练与家庭互动相结合。这种活动载体的融合性,使体育课程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校内延伸至家庭,形成“课内—课外—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三、校园体育文化与初中体育课程协同的现实基础

3.1 政策导向的推动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课程的协同发展。《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强调“以体育人”与“以文化人”的深度融合。地方教育部门也积极响应,通过制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指南》《体育课程创新实施方案》等文件,为两者协同提供政策保障。例如,某市教育局要求学校将体育文化活动纳入体育课程学分体系,规定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可获得相应学分,推动体育文化与课程的制度化衔接。

3.2 实践探索的积累

部分学校在体育文化与课程协同方面已开展有益探索。例如,某中学通过构建“体育 +∇′′ 课程体系,将体育与劳动教育、美育、德育相结合,开发出“体育 + 劳动”的场地维护课程、“体育 + 美育”的体育摄影课程、“体育 + 德育”的团队拓展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育学习体验,也提升了体育文化的育人实效。此外,一些学校通过建立“体育教师—文化课教师—班主任”协同教学机制,实现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的跨学科融合,为两者协同提供了实践范例。

3.3 社会需求的驱动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家长与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期待已从单一的技能掌握转向全面发展。家长希望孩子通过体育课程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同时通过体育文化活动提升社交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学生则渴望在体育课程中获得更多自主选择权,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展现个性特长。这种社会需求的驱动,促使学校重新审视体育文化与课程的关系,推动两者从“分离”走向“协同”。

四、校园体育文化与初中体育课程协同的实践路径

4.1 课程创新:构建“体育+”育人体系

课程创新是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课程协同的核心。学校可通过“体育 + ”模式,将体育与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开发“体育 + 劳动”课程,组织学生参与运动场地维护、体育器材整理等劳动实践,培养责任感与动手能力;设计“体育 + 美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摄影、体育绘画等活动,提升审美素养与创造力;实施“体育 + 德育”课程,在团队拓展、户外生存等活动中渗透挫折教育、生命教育。通过课程创新,使体育课程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人格塑造的摇篮。

4.2 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的“双专业素养”

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课程协同的关键。学校需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提升体育教师的“双专业素养”——既精通运动科学,又懂得教育规律。例如,邀请文化课教师、心理教师为体育教师开设跨学科教学培训,帮助其掌握课程融合的方法;选派体育教师参加教育心理学、德育理论等专题研修,提升其育人能力。此外,学校可建立“体育教师—文化课教师”协同备课机制,共同设计跨学科教学方案,实现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的无缝衔接。

4.3 评价改革: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

评价改革是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课程协同的保障。学校需突破传统“秒表 + 米尺”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包含“体质水平、运动技能、体育精神”的多维度评估体系。例如,将“体育精神”纳入评价范畴,通过观察学生在团队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其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频次与质量,量化其规则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隐性品德。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机制,鼓励其反思体育学习中的成长与不足。通过评价改革,使体育教育从“重技能”转向“重素养”,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4.4 协同机制:构建家校社育人共同体

协同机制是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课程协同的支撑。学校需通过家校联动、校社融合,构建育人共同体。例如,建立“家长—体育教师”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反馈学生体育学习情况,指导家庭开展亲子体育活动;与社区、体育机构合作,共享体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体育赛事、体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通过协同机制,使体育教育从“学校单打独斗”转向“家校社协同发力”。

五、结论

校园体育文化与初中体育课程的协同育人,是新时代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课程创新、师资建设、评价改革及协同机制构建,可实现两者在价值引领、环境浸润、活动载体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未来,学校需进一步探索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推动体育教育从“技能传授”转向“素养培育”,从“课堂孤立”转向“家校社协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敬争 .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思考 [J]. 青少年体育 ,2022,(01):32- .

[2] 廉东旭 , 王柳丝 , 刘泽明 .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性研究 [J].体育风尚 ,2021,(07):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