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化:钧瓷传承人的“自我”日常生活与“他者”的艺术表达
王文龙 刘毅豪 陈宏洋
窑客文化(河南)有限公司
钧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陶瓷文化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品中极具特色的一枝独秀,钧瓷传承人将自己技艺传承下去的同时也会将自己的现实生活同自己独特的艺术作品相结合。学习钧瓷传承人的“自我”日常生活和“他者”艺术表现,对于了解钧瓷文化以及更好地进行钧瓷文化传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钧瓷传承人的 " 自我" 日常生活
日常工作中渗透艺术。钧瓷制作工序繁杂,有选料、粉碎、配釉、成型、烧制等十几道工序。比如国家级钧瓷传承人李师傅每天早上都会准时来上班开工,选择物料、粉碎、配料这几个步骤。同样的矿石,在不同的时间拿去粉碎,也会因为自己的心境以及预期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矿石,不同的时候矿石会呈现给钧瓷不同的气息。这是人对天地的一种体验,也是钧瓷艺术里讲的“天人合一”。粉碎矿石的过程中,李师傅要观察所选矿石的硬度、韧性,调整粉碎机的速度,力度。这种对自然与生活的感知也是钧瓷艺术中“天人合一”理念。1 钧瓷的配料是富有艺术气息的,传承人凭经验配料。同类器物,因为原料比例稍有差异,会出现明显的窑变效果;即便同一器物重复制作,也会略有所异。在成型过程中,传承人那双神奇的手可以让一团普通泥团变得随心所欲,并且可以做出非常精美的造型。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做得恰到好处,是因为有着多年的技术打磨经验加上对钧瓷造型艺术的刻苦钻研,已经融入了生活日常。
生活习性与艺术创制的关系:从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来看,实践就是身体化的资本,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习性影响艺术创制。钧瓷传承人的生活习性,比如长期从事钧瓷艺技训练的习惯,以及对钧瓷文化认同的习惯等,都是其内化的身体记忆。钧瓷师傅从小便跟随父辈学习钧瓷制作,对于钧瓷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了然于心,不管是手还是脑,都能够对其作品产生不同的感触,正是因为如此,钧瓷传承人的双手,会记住泥料的质感和特性,大脑也会记住各种配料的比例和烧制技巧,身体的记忆就会在具体作品上流露出来,由此造就了钧瓷传承人的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风格。钧瓷传承人认同钧瓷文化的习性还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重视并积极参与到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对祖辈留下来的宝贵经验的学习中,善于发现并总结前人在传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制作经验和风格特点,并保持持续的研究创新的能力。为此,也有学者倡导加大钧瓷传承人群体建设,打造钧瓷传承人梯队;加强钧瓷传承人的生活环境建设。 2
二、" 他者" 的艺术表达
艺术评论家的评价对钧瓷艺术定位的作用以及钧瓷传承人地位影响很大。对于钧瓷传承人创作用的评价主张一定是通过专业的判断来给出合理的定位。同时,他们对于钧瓷传承人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王庆斌的《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3 指出,需要从现代系统的设计理论出发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判定。这样就需要拥有学术规范性的评价,才能够使钧瓷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再者就是在学术研究当中,艺术评论家们评价是有一定的权威性的,规范性的,也有一定的批判性的,这样的评价为钧瓷艺术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支持。
由于不同收藏家有各自不同的收藏倾向,自然会对市场起到某种导向作用。不少收藏家很注重收藏钧瓷传统风貌类、钧瓷历史风貌类钧瓷作品,他们从这类作品身上找到了钧瓷本真、钧瓷手艺人所展现出来的钧瓷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很多钧瓷传承人出于市场需求考虑而进行创作;还有一些收藏家喜爱新奇、追求个性,这也就要求传承人在继承钧瓷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传统钧瓷进行探索创新,加入一些时代的元素,这样即传承了钧瓷的传统,又制作出时代的艺术品。
三、" 自我" 日常生活与 " 他者" 艺术表达的互动关系
“自我”的日常生活影响“他者”的艺术表达。钧瓷传承人的“自我”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艺术因素和创作观念,通过钧瓷传承人的作品渗透到“他者”的创作过程中,艺术评论家在接触钧瓷作品并对其作出评价后,也会影响“他者”对钧瓷的认识。比如,李师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所以在自己做钧瓷的时候,就全然体现出“自己”每天接触的东西、看的东西——就是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在作品当中就把它以一件钧瓷的形式来再现,再具体的就是从这些艺术品当中又推导出来一种生活哲学、一种艺术理念,并将此传达给更多人。
“他者”艺术表达对”自我”日常生活的反作用。”他者”的艺术表达会对传承人产生反馈,影响他们的创作方向和日常生活。艺术评论家的高度评价会增强传承人的自信心和创作动力,促使他们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收藏家的偏好和市场需求会引导传承人调整创作方向,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普通消费者的反馈也会让传承人了解到公众对钧瓷作品的期望和需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作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这种良性循环,促使着钧瓷传承人与钧瓷艺术一起进步与发展,在“自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蓄着艺术经验及艺术创想,在“自我”以作品为基础去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与“他者”相互交流、相互作用,而“他者”们再次用自己的艺术方式进行呈现,在不断的深化完善过程中,传习艺人得以不断地创新并富于活力,从而有了更多的新想法、好想法。
通过研究钧瓷传承人的 " 自我 " 日常生活与 " 他者 " 的艺术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钧瓷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传承人的日常生活习性和创作理念是钧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者 " 的艺术表达则是对钧瓷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这种互动关系有助于将钧瓷文化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钧瓷艺术。" 他者 " 的艺术表达为传承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需求,促使他们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传承人将日常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感悟融入到创作中,结合 " 他者 " 的期望和需求,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钧瓷作品,推动钧瓷艺术不断向前发展。在市场经济时代,钧瓷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其艺术价值,还与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认可度密切相关。通过了解 " 他者 " 的艺术表达,传承人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调整创作策略,生产出更受市场欢迎的钧瓷作品,提升钧瓷的市场竞争力,为钧瓷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论
钧瓷传承人的“自我”生活与“他者”的艺术创作二者之间彼此相依、互相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创作风格理念都打上了艺术的烙印,并由创作物推向外界,“他者”的艺术作品反过来也给钧瓷传承人指出了方向,引起他们的反思和反思,并进一步推动他们不断前进、持续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