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时代下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风险防范与化解研究

作者

薛芳

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炼铁厂 陕西韩城 715400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这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有着大量员工且生产运营高度依赖信息流通的基层单位,在数字时代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一方面,炼铁厂员工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交流沟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呈指数级增长;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与匿名性也使得不良信息、错误思潮有了可乘之机。深入研究其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风险防范与化解策略,不仅对保障炼铁厂自身的稳定生产、员工思想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能为其他传统工业企业应对类似挑战提供有益借鉴,进而为维护社会意识形态安全贡献力量。

1 数字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特征与风险类型

1.1 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特征。传播速度快:数字技术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信息能够以光速在网络中瞬间扩散。在炼铁厂,一条关于生产调整、人事变动或安全事故的消息,可能在员工的微信群、企业内部 APP 等平台迅速传播,短时间内引发全体员工的关注。这种快速传播的特性使得企业在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时必须争分夺秒,稍有延误就可能导致信息失控。主体多元化:网络的开放性赋予了每一个网络用户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权利。在炼铁厂,不仅企业管理者、宣传部门是信息发布主体,普通员工、甚至外部供应商、合作伙伴等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者。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信息来源繁杂,难以统一管理与把控,增加了意识形态引导的难度。内容碎片化: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趋势。完整的意识形态观点、企业发展理念等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拆解、简化,甚至被断章取义、曲解。员工获取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段,难以形成对企业战略、价值观的全面深入理解。如企业推出一项新的环保举措,相关信息可能在网络上以简短的图文、短视频形式传播,员工难以从中了解到该举措的长远意义和整体规划。

1.2 主要风险类型。信息安全风险:炼铁厂作为工业生产单位,拥有大量涉及生产工艺、技术参数、客户资源等敏感信息。在数字时代,这些信息面临着泄露、篡改、恶意传播的风险。黑客攻击、内部员工疏忽或违规操作等都可能导致信息安全事件发生。一旦敏感信息泄露,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可能损害企业的商业信誉,引发市场信任危机。舆论引导风险:负面舆情在网络上极易快速发酵,形成舆论热点。如果炼铁厂未能及时发现、有效回应负面舆情,或者在舆论引导过程中策略不当,就可能引发员工恐慌、社会误解,严重损害企业声誉。如某炼铁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短暂停产,若员工将现场照片和不实描述发布到网络上,而企业未能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进行澄清,可能会让外界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设备维护水平产生质疑,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价值观渗透风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网络的无边界性,西方意识形态、错误思潮通过网络隐蔽传播。炼铁厂员工在浏览网络信息时,可能会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侵蚀其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长期受到这些错误思潮的渗透,可能导致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降低,工作积极性受挫,甚至引发内部思想混乱,削弱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风险防范与化解策略

2.1 完善制度体系,筑牢管理防线。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炼铁厂网络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明确信息发布的主体、流程、审核标准。规定所有涉及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员工福利等信息发布前,需由相关业务部门起草,经宣传部门严格审核,再报企业领导审批后方可发布。同时,建立信息发布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发布信息、造成不良影响的部门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制定《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舆情监测、预警、处置、善后等各个环节的责任部门和工作流程,确保在舆情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协同作战。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实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职责,部门负责人作为本部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对员工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普通员工要严格遵守企业网络信息管理制度,积极传播正能量。

2.2 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防控能力。搭建智能舆情监测平台: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搭建 24 小时智能舆情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上与炼铁厂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包括社交媒体、行业论坛、新闻网站等渠道。通过人工智能的语义分析、情感识别等技术,实时监测信息的情感倾向、传播趋势,自动识别敏感信息和舆情热点,并及时发出预警。例如,当监测到网络上出现关于炼铁厂产品质量的负面评价且传播速度较快时,系统立即向宣传部门推送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护:升级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系统,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先进技术,防止外部网络攻击和内部信息泄露。定期对企业内部网络、员工办公设备进行安全检测与维护,及时修复安全漏洞。加强对员工的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如教导员工如何识别钓鱼邮件、设置强密码等,从源头上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2.3 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思想免疫力。开展线上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在线课程等新媒体形式,打造“指尖上的课堂”。制作一系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短视频,解读党的方针政策、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等内容,通过企业微信公众号、内部 APP 等平台定期推送,方便员工随时随地学习。定期开展线上直播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企业领导进行主题演讲,如开展“钢铁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责任”直播讲座,与员工进行在线互动交流,解答员工的疑问。

3 结束语

本研究成果不仅对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其他传统工业企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未来,企业需要持续关注网络技术发展动态,不断优化风险防范与化解策略,加强对员工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管理,确保企业在数字浪潮中保持稳定发展,为维护社会意识形态安全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瑞竹 . 思想政治工作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功能研究 [D]. 吉林农业大学 ,2022.DOI:10.27163/d.cnki.gjlnu.2024.000047.

作者简介:薛芳,女,( ( 1984. 09~ ),大学本科学历,人,现供职于,政工师职称;研究方向:企业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