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激活苗族蜡染数字化非遗形象创新研究
王雪琴
菏泽学院 山东菏泽 274015
引言
本文探讨了互联网 + 时代下苗族蜡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形象的激活路径。基于苗族蜡染的文化内涵与当前现状,以此作为理论支撑聚焦贵州丹寨苗族蜡染移动端的数字化。苗族蜡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在互联网 + 时代,数字化手段为苗族蜡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利用 VR、AR 技术和 AI 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激活其数字化非遗形象,对于保护这一古老工艺、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
贵州丹寨苗族蜡染历史久远,其独特的技法和文化价值使其 2006 年就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蜡染图案极具审美价值,寄托了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素有“东方第一染”的美称。近几年,蜡染在国内外不断上升,并掀起了不小的风波,2016 年,丹寨苗族蜡染作品《百苗图》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2020 年 2 月,丹寨蜡染时装惊艳伦敦时装周;24 年文化自然遗产日-——苗族蜡染时尚与传统交织的美。
尽管如此,苗族蜡染的传播仍然受到地域的限制。苗族一直居住在远离城市的高山峡谷,相对封闭的环境给民族文化的世代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近几年蜡染传承也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其中“数字故宫”所展现的“互联网 + 中华文明”道路为全国文化保护的发展做出了示范,也为苗族蜡染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方向。数字化将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非遗数字化也将成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数字化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非遗数字化的研究手段是层出不穷。首先,就有许多学者聚焦于苗族蜡染技艺的数字化传承,如中南民族大学的“贵州苗族蜡染的数字化传播现状和策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等方法,基于传播学框架分析传播问题并探寻策略。其次,有些研究以蜡染纹样为对象,全面分析其历史、工艺、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阐述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纹样的方法。除此之外,非遗蜡染的数字化发展还有技艺展示与体验创新上的研究,影谱科技运用智能影像和数字孪生技术,对贵州苗族蜡染工艺进行多维度解构和可视化展示,让观众无需到现场就能体验蜡染制作过程。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苗族蜡染数字化的专门研究较少,但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等方面有相关探索。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对本国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其理念和方法对苗族蜡染数字化发展有借鉴意义。
三、互联网对数字化非遗形象激活的意义
互联网可以将苗族蜡染的精美图案、制作工艺视频等内容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了解苗族蜡染,扩大其受众群体。有效保护濒临失传的蜡染技艺和文化,完整记录其核心要素和文化内涵,为后代传承提供可靠资料,培养更多传承人。
蜡染手艺人可以通过线上授课,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蜡染的基本技巧,培养新一代的蜡染爱好者。同时,VR 和 AR 技术可以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蜡染制作过程。
四、研究内容
(一)建立蜡染非遗文创线上市场
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构建“互联网十”激活苗族蜡染数字化非遗形象 , 打造线上交互平台。允许手工艺人在交流平台上注册账号,通过线上直播课和短视频录制的形式传播蜡染技艺教程。积极寻找电商合作伙伴,尝试开拓国外市场,通过“互联网 +”开发非遗文化交流平台,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借助品牌效应宣传蜡染文创产品。从而做到在交流平台上即宣传文创产业又弘扬非遗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平台。
(二)研究互联网宣传方式
利用 AR 技术将静态画面蜡染制作工序做成动态画面,以纪实性的手法将科技与文化有机结合 ,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使“遗产活化”, 让蜡染艺术触手可及 ,“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还可以利用电脑网页宣传的手段,通过制定网站宣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的方式搭建苗族蜡染非遗文化保护桥梁。以用户为中心研究苗族蜡染数字化后在移动端的表现形式,根据苗族蜡染文化的特点,结合用户体验理论模型,建立苗族蜡染 APP 探索苗族蜡染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途径和数字化表现方式。
(三)线上线下互通平台
个性化蜡染文创产品订制,提高蜡染创意产品生产效率、扩大销售渠道,增加市场受众面 , 推动非议蜡染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技术 , 构建数字化的苗族蜡染制品研发平台为个性化定制生产提供基础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产品设计数据库。
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 , 搭建网上个性化定制平台。将分散的顾客需求整合转化为生产数据 , 实现民族服饰数字化和个性化定制 , 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满意度 , 促进“互联网+”手工产品个性化定制营销模式的快速发展,积极应用智能制造技术 , 建立基于数字技术的工业化生产体系 . 实现蜡染产品标准化、工业化、模块化的快速生产。
五、结语
“互联网 +”为激活苗族蜡染数字化非遗形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关于苗族蜡染的相关内容的浏览量和分享次数大幅增加,年轻受众群体增加,扩大了非遗蜡染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数字化存储技术完整保存了大量珍贵蜡染图案和工艺资料。在聚焦蜡染数字化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在数字化激活过程中保持蜡染的民族文化精髓,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失真。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科技企业、文化机构合作,整合资源,促进苗族蜡染非遗形象更深度的数字化激活。通过突破地域限制、创新传承模式和拓展市场渠道等多种方式,结合数字化资源建设、社交媒体和电商文创融合等策略,让苗族蜡染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培养等问题,保障其可持续发展,让苗族蜡染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互联网的助力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简介: 王雪琴(2003-12),女,汉族,籍贯: 山东省临沂市,本科在读,单位: 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 蜡染非遗的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