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税收视角探讨如何缓解地方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作者

张艺瑗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201

一、引言

在财政收入体系中,地方政府财力的积累与分配效能直接受到税收制度设计的影响,而债务风险的生成逻辑与化解空间也由此被决定。当前地方债务风险的累积本质上是财政收支错配的集中表现,这种错配一方面源自经济转型期税源结构所发生的剧烈变动,另一方面则受制于现行税制针对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设置的制度性约束。从税收这视角出发,本文尝试去揭示税制要素和债务风险之间的传导机制,探寻借助税收政策调整来重构财政收支平衡的可能性。文章着重分析税收政策、征管效能以及税制结构这三个维度对债务风险的影响,并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目的在于为构建地方政府财政健康长效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二、税收视角下的地方债务风险分析

(一)税收收入与地方债务的关系

地方政府的税收汲取能力决定了其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当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时,能够形成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从而为债务规模的合理扩张提供基础性支撑;反之,若税源结构单一或税基波动明显,可能削弱地方政府对中长期财政规划的掌控力,间接影响债务偿付的稳定性。当前部分地区的税制设计尚未完全匹配区域经济特色,导致税收弹性不足,难以灵活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财政需求变化,这种脱节容易使债务工具被动承担起弥补收支缺口的角色。值得关注的是,税收政策调整对债务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例如减税降费短期内虽能激发市场活力,但若缺乏配套的税源培育机制,可能加剧地方财政对债务融资的路径依赖。

(二)税收视角下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地方债务风险在税收维度的生成机制根植于财政体制与经济发展周期的深层互动,税源培育能力滞后与财政支出刚性的矛盾构成风险累积的核心动因。现行分税制框架下地方政府缺乏主体税种支撑,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共享税占据主导地位的结构导致地方自主财力稳定性不足,经济增速波动时容易引发收入缺口放大效应。税收法定原则执行偏差使得非税收入过度扩张,预算外资金管理失范间接削弱税收调节功能,形成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进而加剧收支失衡。基层征管资源配置不均衡制约税收应收尽收能力,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的税基转换存在时滞效应,数字经济带来的税源迁移未能有效纳入地方收入体系 [1]。财政事权划分模糊倒逼地方政府通过债务融资填补公共服务缺口,税收工具未能充分发挥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债务偿还能力与公共投资效益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机制。

三、从税收视角缓解地方债务风险的策略

(一)优化税收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构建更具韧性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需要聚焦税制要素的系统性优化,财政部门可以探索建立跨区域税收协调机制来平衡地区间税源分布差异,适当调整共享税种分配比例以增强地方财政自主性。税务部门应当强化对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的税基界定能力,针对平台经济特征制定适应性征收规则避免税源流失。完善财产税体系需加快房地产税立法进程并合理设定免税区间,使存量财富逐步转化为稳定税源。征收管理环节引入区块链技术可提升跨部门信息共享效率,精准识别虚开发票等侵蚀税基行为以维护税收公平性。地方政府宜建立税收优惠政策动态评估机制,清理低效税收减免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定向扶持力度,形成税收增长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税收征管,提高税收效率

提升税收征管效能需要税务部门与地方政府形成合力,聚焦税源挖掘与征收流程优化,逐步压缩征纳成本并减少税收流失。税务部门应建立重点行业动态监控机制,结合企业经营特点调整核查频率,精准识别潜在税源,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税款漏征;地方政府可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整合市场监管、社保、银行等多方信息,提升税基核验的完整性与时效性。针对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型交易模式,有必要升级电子发票系统并强化区块链技术在交易溯源中的应用,从技术层面堵塞征管漏洞。基层税务人员需定期接受实务培训,重点提升对跨境税源、无形资产交易的征管能力,使税收政策落地更具操作性。中央与地方应协同完善税收争议解决机制,在保障纳税人权益的同时维护税法的刚性约束,避免因执行偏差削弱税收收入确定性。

(三)推进税制改革,优化税收结构

税务部门需要完善直接税与间接税的结构平衡机制,加快建立以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现代税收体系,重点强化对高净值人群的收入监管并规范非劳动性所得的税收征管规则,适当提高财产性收入在税收分配中的比重。中央财政应当构建差异化的转移支付分配模型,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及债务偿付压力等因素,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需求并建立债务高风险地区的定向补助通道。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衔接机制,将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与地方财政缺口动态匹配,适度提高垄断性行业国有企业的收益上缴额度。各层级政府应当建立税收政策评估反馈机制,定期监测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债务偿付能力及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果,及时修正偏离政策目标的执行偏差 [2]。

(四)加强税收与债务的协同管理

地方政府应当建立跨部门联席工作机制,由财政部门牵头协调税务、发改、国资等部门定期会商,动态跟踪重点税源变化趋势与偿债资金缺口之间的关联性,对于土地出让收入占比过高的地区,税务机关需要完善房地产相关税种的全链条监控机制,主动识别因市场波动导致的税收下滑风险并及时向债务管理部门发出预警信号。省级政府可探索整合现有税收征管系统与债务监测平台,在数据共享基础上建立偿债能力评估模型,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入库进度作为债务偿还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连续三个季度出现税收异常波动的市县,债务审批部门应启动债务限额动态调整程序。税务稽查力量需要向重点产业园区和重大基建项目倾斜,针对新兴产业培育期和传统支柱产业转型期的特殊税收规律,研究制定与产业生命周期相匹配的弹性征管方案,在涵养税源的同时避免竭泽而渔式征税对后续财力的透支。债务高风险地区应当建立税收优惠政策评估机制,清理脱离实际税负能力的减免措施,将节省的财政资金优先安排到期债务兑付,对于确需扶持的民生项目,可创新设计税收返还与项目收益挂钩的激励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结语

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本质上是对财政资源配置机制的再优化过程,地方财政的自我造血功能能够凭借税收制度的革新得以增强,借助培育稳定税源、提升征管质效、优化税制结构等相关举措,地方财政收支状况在根源上便有望得到改善。地方财政管理应当强化税收法定原则起到的指导作用,推动构建起税权配置与事权责任相互匹配的制度框架。伴随数字技术在税收征管领域的深度应用,以及消费税、房地产税等直接税种的改革推进,地方政府有望建立更富弹性的财政收入体系,为债务风险防范构筑制度性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宝东 , 潘巧 . 地方债务的风险表现、化债实践与路径选择 [J]. 财会 月刊 ,2023,44(21):146-153.

[2] 周世愚 .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理论分析与经验事实 [J]. 管理世界 ,2021,37(10):12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