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风险火灾环境下灭火救援队员安全防护机制优化研究

作者

李伦

云南省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团结路特勤站 邮编:657000

摘要:高风险火灾环境对灭火救援队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火灾现场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使得救援任务充满不确定性,队员在执行任务时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现有的安全防护机制和装备难以满足极端火灾条件下的需求,存在装备适应性差、标准不统一、指挥调度脱节等问题。文章从高风险火灾环境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当前灭火救援队员安全防护机制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对策,包括加强安全防护标准化建设、提升现场指挥与防护的协调性以及推动防护装备和技术的创新。研究表明,优化防护机制能够有效降低队员在火灾救援中的安全风险,提高整体救援效率。

关键词:高风险火灾环境;灭火救援;安全防护机制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建筑结构愈发多样,地下空间使用频繁,可燃材料种类和分布趋于复杂,火灾发生的场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隐蔽性,从而使救援任务的复杂性与危险性同步提升。灭火救援队员往往需要在高温辐射、致命毒烟、有毒气体泄漏、电气火灾风险以及局部结构突然坍塌等多重极端情境下执行任务,个体所承受的生理与心理压力远超常规操作标准。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仅2022年全国因公牺牲消防救援人员达43人,另有500余人在各类任务中不同程度负伤,伤亡率虽已较过去有所下降,但依然居高不下,反映出当前防护体系在应对复杂火灾环境时的明显不足。尽管近年来在个人防护装备、智能化监测、应急疏散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性进展,然而受限于现有技术集成度不足、实际适配能力有限,以及动态火场信息传输延迟等因素,现行安全防护机制在实践中仍暴露出响应迟缓、覆盖盲区较多、防护精准度不高等诸多问题。

一、高风险火灾环境下灭火救援队员的特点

(一)火灾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高风险火灾环境的复杂性表现为火场条件的不确定性。温度的急剧变化、烟雾的浓度和分布、以及火源的持续演变,都在不断地挑战救援队员的应变能力。火灾的蔓延和火源的转移性使得灭火救援工作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往往没有预设的应对方案。在这种环境下,队员必须迅速判断局势并作出决策,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灾难场景。

(二)救援队员面临的生理与心理双重压力

高强度的救援任务不仅对救援队员的体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还加剧了心理压力。极端环境下,长时间的高温、毒气及烟雾使得队员的生理机能处于极限状态。伴随而来的心理负担,包括恐惧、焦虑以及紧迫感,都影响队员的决策与执行效率。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无疑是造成救援任务高风险的重要因素。

(三)装备的局限性与技术的滞后性

尽管消防装备在不断优化,现有的防护措施和技术依然无法应对所有极端火灾环境的挑战。传统的防护服在高温条件下的耐受性有限,正压式呼吸器适应性差,难应对复杂火场环境。火灾现场对设备的高适应性要求使得现有技术难以迅速更新,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火灾环境需求。现有装备的局限性和技术的滞后性成为了高风险火灾环境下队员安全的瓶颈。

二、高风险火灾环境下灭火救援队员安全防护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防护标准的不统一性

当前我国在高风险火灾环境下的灭火救援队员安全防护标准尚未实现全国统一,设备选型与操作规程因地区差异呈现明显不均。据2021年相关评估数据,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江苏高性能防护装备普及率超过80%,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如甘肃、贵州不足45%,部分基层单位仍使用旧型装备,防护能力明显滞后。此外,信息化指挥、培训频次与后勤保障体系亦存在显著差距,导致不同地区队员在执行同类任务时所面临的安全风险截然不同,严重影响了整体救援效率与作战安全。因此,构建覆盖区域差异、灾害等级与任务类型的统一防护标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现场指挥调度与安全防护的脱节

指挥调度与安全防护之间的协调不畅,常常导致火灾现场队员的防护措施无法与实际操作情况有效结合。由于现场信息传递不完全,指挥员与队员之间的沟通障碍,难以保证防护措施的及时更新与执行,从而影响了救援任务的整体进展。现场指挥调度若不能迅速反应火灾的变化,便无法为队员提供及时的安全保障,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不可预见的安全事故。

(三)防护设备的适应性差与更新滞后

现有防护设备在高风险火灾环境中的适应性问题日益凸显,防火服在高温辐射和热湿环境下易出现透气性差、热应激反应等问题,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存在续航短、笨重限制行动等局限,隔热手套在接触高温金属时防护能力不足,部分通讯设备在强电磁干扰下易失效。多数装备仍基于常规火灾场景设计,面对极端气候、复杂化学品泄漏及地下空间等新型场景响应迟滞。由于研发投入不足与技术迭代缓慢,当前设备在安全性、舒适性与环境适应能力方面难以满足实战需要,部分性能滞后的装备甚至在特殊条件下对队员构成隐性威胁。

三、高风险火灾环境下灭火救援队员安全防护机制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安全防护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在灭火救援领域,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建设不仅关涉防护设备的适配性与使用效率,更直接关系到队员在极端灾害环境中生理安全与任务完成率的高低。我国安全防护标准体系存在条块分割、执行弹性过大、适应性不强等问题,亟需从国家层面推动顶层设计。标准内容应覆盖高风险火灾环境下的分类应对机制,区分城市建筑火灾、森林火情、化工爆炸等不同场景,并分别制定针对性装备配备目录、操作流程与评估制度。在装备选型方面,应强制执行防护等级分级制度,明确不同灾害等级下所需最低防护配置。

(二)提升现场指挥与安全防护协调性

高风险火灾现场环境复杂多变,救援资源调配频率高、时间窗口紧迫、作业链条高度依赖现场指挥的精准判断与快速反应。传统通信模式与层级指挥方式在突发性强、空间结构复杂的火场背景下,常常导致信息滞后与响应断层,进一步放大队员所面临的风险。需强化以“信息主导、指挥联动、安全同步”为核心的指挥-防护耦合机制建设。借助现代化通信技术(如窄带集群系统、应急5G专网)、高频数据传输系统与智能化火场传感设备,实现灾害现场三维重建、热源分布成像、毒气扩散模拟等可视化管理手段。

(三)创新防护装备与技术的研发应用

应加大对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发投入,开发具备高温隔热、抗化学腐蚀、阻燃自洁等多重功能的新型防火服材料,提高舒适性与作业灵活性;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需在轻量化与智能化方向深度演进,引入模块化气源替换技术、气体余量智能预警系统以及环境联动调节机制,以延长使用时长并降低操作难度;隔热手套与防爆靴等细分装备亦应强化在极端条件下的微环境稳定性与触感反馈灵敏度。

结论

优化高风险火灾环境下灭火救援队员的安全防护机制,是保障队员生命安全、提高救援效率的关键所在。通过制定统一的安全防护标准、提升现场指挥与安全防护协调性、以及推进防护装备的创新和技术升级,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防护机制存在的诸多问题,为队员提供更加科学和高效的保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管理手段的完善,灭火救援队员的安全防护水平将逐步提升,火灾救援工作将更加安全和高效。

参考文献

[1] 侯佳男.油库火灾灭火救援预案的优化与应急响应机制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 2023, 9(16):88-90.

[2] 于贵鹏.灭火救援工作中消防员的安全问题研究[J].今日消防, 2023, 8(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