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城乡手拉手,构建城乡中小学学生奋斗精神的育人共同体实践研究
常佳颀
大连市旅顺实验中学 辽宁大连116041
摘要:本文聚焦城乡教育协同发展,探讨在“城乡手拉手”框架下,如何通过物理课堂教学挖掘育人功能,构建城乡中小学学生奋斗精神的育人共同体。通过分析城乡教育差距现状,提出物理课堂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奋斗精神及德育渗透方面的实践路径,强调城乡学校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为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手拉手;育人共同体;物理课堂教学
引言
在当前教育领域,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备受关注。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教育设施、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硬件方面,更体现在家庭教育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软件方面。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孩子在教育起点上就处于劣势,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机会。因此,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城乡手拉手”活动应运而生,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有助于构建城乡中小学学生奋斗精神的育人共同体。物理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奋斗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挖掘物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能够为构建育人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城乡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物理课堂中教学育人的概述
物理课堂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传授物理知识的场所,更是实施全面育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阵地。在教学过程中,物理课堂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一方面,通过物理概念、原理及实验现象的讲解与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逻辑推理及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其科学素养。另一方面,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中蕴含着众多科学家的奋斗故事与科学精神,如坚持不懈的探索、勇于创新的勇气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激励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培养坚韧不拔意志品质的生动教材。此外,物理课堂还注重德育渗透,通过物理现象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价值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城乡教育差距现状分析
(一)教育设施与师资力量差距
农村地区教育设施相对落后,许多学校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教学器材。以物理实验为例,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物理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设备陈旧、短缺,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这使得物理实验教学难以正常开展,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影响了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比之下,城市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实验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在师资力量方面,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农村学校教师不同学科“一肩挑”,许多学校任用业务素质不高的代理教师。由于受学识和精力的制约,这些教师不可能门门课程都教好,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城市学校教师数量充足,教师队伍素质较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差距
在基础教育领域,城乡学校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着显著差距。农村学校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多围绕基础学科展开,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匮乏。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学习内容单调,难以接触到多元知识,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质量上,农村学校存在明显短板。教学方法陈旧,仍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侧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反观城市学校,课程设置丰富多元,涵盖艺术、科技、体育等多个领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善于运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创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提升能力。这种差异使得城乡学生在知识储备、综合素质等方面逐渐拉开距离,不利于教育公平和学生个体发展,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三、物理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挖掘策略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物理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巧妙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一方面,借助生动有趣的实验演示,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以开普勒定律为切入点,讲述天文发展史中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如伽利略对天体运动的观测、牛顿在苹果树下的灵感闪现等,这些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他们走进天体力学的奇妙世界,极大地增强学生学好该知识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观察物理现象开始,鼓励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并最终得出结论。[2]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深入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探索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塑造学生奋斗精神
物理学科的学习之路,绝非坦途,它要求学生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物理课堂,作为知识传授与精神培育的主阵地,在塑造学生奋斗精神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将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融入课堂。例如,在讲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教师生动地描述法拉第历经十年漫长岁月,进行了几百次实验,才最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艰辛历程。学生们在聆听这一伟大发现背后的故事时,不仅收获了知识,更被法拉第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所深深打动。这种精神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陶冶着他们的性格与情操,让他们明白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唯有坚持不懈,方能有所成就。[1]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增加课堂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培养他们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组织物理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竞赛中,学生们会面临各种难题和挑战,他们需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攻克难关。当他们最终取得优异成绩时,那种奋斗后的喜悦和成功的满足感,将化作强大的动力,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奋进,勇攀高峰。。
四、结语:乡教育差距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但通过“城乡手拉手”活动,构建城乡中小学学生奋斗精神的育人共同体,可以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供有效的途径。物理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奋斗精神及德育渗透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城乡学校应加强教师互派与交流、学生互助与联谊、资源共享与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物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城乡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设施,提高农村师资力量,丰富农村课程设置,为城乡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查腾飞.资源整合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5,8(06):196-198.
[2]马济浙,徐颖,陈孝柱.现代产业学院政产学共同体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03):103-106+111.DOI:10.13971/j.cnki.cn23-1435/c.2025.03.004.
课题项目: 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