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化背景下课程资源开发如何体现“岗课赛证”的融合

作者

孙昱

江苏省姜堰中等专业学校

一、摘要

在数智化技术蓬勃发展下,职业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当前职业学校土木建筑专业课程资源存在内容陈旧、实践资源不足、竞赛与证书考核脱节等问题。为此,本文对“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数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路径展开探索,期望能为职业院校构建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提供路径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现状

数智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各行各业的面貌。传统教学模式因其固有的局限性,已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在数智化背景下,探索“岗课赛证”融通模式的课程资源开发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职业院校土木建筑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存在多重结构性困境。课程内容体系滞后性显著,多数院校课程标准制定过度依赖校内教师经验,对企业新技术工具和生产流程的吸纳存在滞后性。田源(2022)研究指出,建筑室内设计课程群中,企业已广泛应用参数化建模、实时渲染等前沿技术开展施工图深化与动画表现,而校内教学仍沿用传统建模软件,造成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技术断层[1]。

实践教学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度欠缺也成为核心阻碍。一方面,配套实训资源匮乏,致使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数字化设计流程等前沿技能难以开展常态化训练,技能竞赛关键技能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指标也因教学资源不足无法形成系统训练方案,加剧教学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职业能力与产业升级需求失衡;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体系中技能竞赛与日常教学、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课程教学存在割裂,院校常将竞赛独立于课程体系,忽视前沿技术标准融入,且课证融合机制缺失,使得“岗课赛证”协同育人目标难以实现,严重削弱教学实践导向与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配性。

三、“岗课赛证”融通模式的理论架构

“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以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为逻辑起点,通过构建“岗位需求锚定-课程体系转化-竞赛实战检验-证书标准认证”的闭环培养机制,系统性地解决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适配度不足的问题(尹远,2024)[2]。以下陈述了该模式的理论架构。

1.岗课对接

岗课对接是模式运行的逻辑起点,通过产业需求调研解构岗位能力图谱,构建课程体系转化框架。具体做法是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动态分析岗位能力;将企业技术标准与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岗课对应表”明确能力与课程模块的映射关系,实现课程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2.赛教融合

赛教融合是模式运行的核心动力,将技能竞赛标准、流程和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形成“以赛促教、学、改”的良性循环。通过建立三级竞赛体系,将竞赛项目转化为实训任务,采用模块化训练等方式,实现竞赛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以竞赛反哺课程改革。

3.证课融通

证课融通是模式运行的质量保障,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与评价。在课程目标、内容、评价中体现证书要求,开发“课证融合课程包”,实现教学与考证、课程考核与证书评价一体化,以证书规范提升教学质量。

四、数智化技术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融合策略探究

1.深化行业需求匹配度与契合度

为深化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可构建“三维动态对接”机制。其一,联合龙头企业解构岗位能力,梳理数字化设计等核心技能,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立“岗位任务-课程模块”映射关系,使教学内容贴合企业真实场景。其二,实施“赛证要素双向融入”,将技能竞赛核心指标嵌入实训环节,参照“1+X”证书标准增设选修课程,形成“课训赛证”一体化体系,借竞赛与证书反馈优化课程。其三,构建动态课程修订机制,每两年迭代培养方案,通过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将BIM协同平台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如朱莎莎(2024)研究指出,某校将Enscape可视化工具融入课程,使学生软件应用能力与企业需求匹配度提升40%。此过程中,行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形成“需求调研-课程转化-动态更新-实践反哺”闭环,解决课程滞后问题[3]。

2.竞赛驱动技能提升与强化

(1)技能竞赛组织与参与: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技能竞赛,如建筑类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行业技能竞赛等。通过竞赛,学生能够检验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了解行业标准与职业要求,同时在竞赛中锻炼心理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

(2)竞赛模拟平台构建:运用数智化技术构建竞赛模拟平台,如VR竞赛模拟系统、在线竞赛平台等,为学生提供逼真的竞赛环境模拟训练。通过竞赛模拟,学生能够熟悉竞赛流程与规则,提升竞赛水平与心理素质,为正式竞赛做好充分准备。

3.证书引领助力就业之路与路径

(1)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证课融通”实践中,采用“三嵌入”策略提升“1+X”证书育人成效。将证书核心考核指标嵌入课程教学目标,在《室内装饰设计》等课程中设置量化要求,确保教学与证书考点精准对接;实训环节针对必考技能开展专项训练,通过三阶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同时将职业素养纳入过程性评价,采用多元考核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据吕桂芬(2024)研究显示,该策略实施后,该校“1+X”证书通过率从2019年的65%提升至2023年的92%,显著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此模式通过深度融合证书考核要求与课程教学,助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并熟悉行业标准,夯实职业发展基础[4]。

(2)在线学习平台构建:依托数智化技术搭建MOOCS、SPOCS等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与支持。学生可自主规划学习进度,实现个性化学习,并通过在线互动与教师、同学交流讨论,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4.提升数智化教学效率与质量

提升数智化教学效率与质量可从如下方面发力:深度应用BIM技术,如借助三维建模与碰撞检测、BIM教学平台,帮助学生理解建筑构造与施工工艺,提升设计效率与准确性;高效利用VR设备,如开展虚拟样板间实训,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完成装饰设计、施工模拟等操作,增强实践与空间感知能力;深度挖掘大数据分析技术,如通过学情分析平台剖析学生学习状况,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反馈,助力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

五、深度融合的改善路径

1.提升师资能力

(1)双师型教师培育:职业院校通过行业专家进校授课、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等方式,强化教师实践能力与课程开发水平。同时,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构建“理论+实践”双维度教学能力体系。

(2)构建交流协作平台: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学经验、案例及问题的共享研讨,实现课程资源优化与教师专业素养协同提升。

2.降低技术成本

(1)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内职业院校共建数智化实训中心,通过课程资源整合与成本分摊,配置先进数智化设备及平台,实现区域实训服务集约化供给。

(2)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学:依托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搭建远程教学与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在线化、实训教学远程化,降低教学成本的同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理论探索,明确数智化技术与“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在土木建筑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路径。研究发现,通过引入数智化技术、构建融通机制,可有效增强课程资源的适配性与实践效能,显著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未来研究可聚焦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设计、虚拟课堂等前沿领域,深化课程资源体系优化,持续赋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同时,需紧密跟踪行业技术变革趋势,推动职业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纵深发展。此外,应加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借鉴先进模式,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田源.高职院校基于“岗课赛证”校企融通课程体系转变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室内动画表现课程为例[J].美术文献,2022,(09):119-121.

[2]尹远.供需对接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探究——以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为例[J].知识窗(教师版),2024,(07):24-26.

[3]朱莎莎.岗课赛证背景下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上海包装,2024,(12):219-221.

[4]吕桂芬.基于“岗课赛证”一体化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房地产世界,2024,(0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