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情境问题串的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戴晶霞

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盐场小学,115007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情境问题串的教学实践策略,目的是合理的选择情境,借助问题串将有关的知识体现在问题当中,用相互关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实践,促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和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该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注重对问题串中相关知识的解读和合理运用,在实践中思考、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问题串;教学

小学数学情境问题串指的是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教学的目标,设置问题,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技能。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对情境问题串的合理规划,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认知情况的解读、分析,促使学生在恰当的问题串指引下学习和思考,提高实践能力,发展数学综合技能。

一、合理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学情和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在问题串的运用中要合理的创建情境,对问题情境进行选择,贴近学生学情、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现实生活的知识场景引进到问题串中,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形成一定的了解,体会数学的含义,在问题串中思考,加强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和运用。以北师大版教材中的课程“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为例,教师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认识融入其中,围绕“校园建筑探索”的主题,让学生扮演小建筑师,在校园内寻找并识别不同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结构。

在情境设计的基础上,设计相互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校园里看到了哪些形状的建筑或物体?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校园内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结构,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提出探索问题“你们能找出这些三角形和四边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吗?”以此引导学生对比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例如边数、角的数量等,初步形成对两种图形的认识,在深化思考环节,探索“为什么有些建筑会选择使用三角形作为支撑结构?三角形有哪些独特的性质?”的答案,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适时引进生活化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自行车的车架通常采用三角形结构来增强稳定性、家里的窗户采用四边形结构来提供更大的视野,促使学生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二、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设置问题串,搭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学习需求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认知情况,对学生未来发展视域进行审视,设计针对性较强的问题串,促使学生融入到数学问题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最近发展区理念下,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识别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并设计适度挑战的问题,以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在观察、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等方式下,持续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调整问题串的难度,从简单到复杂,每个问题都应有递进性和逻辑性。例如,开始时,教师可以设计基础的数学概念问题,然后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进行推理和运用,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构建新的认知,在生活场景或动画等方式下,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促使学生理解问题的多样性,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1]。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情境问题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设置合适的情境,用问题串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锻炼思维灵活性,在问题的驱动下思考,为未来的学科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秀荣. 小学数学情境问题串的教学探析[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