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州称多县白龙卓舞特点及风格特征剖析
旦角多杰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 815000
摘要:这一藏族民间舞蹈艺术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艺术吸引力,本文选取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的白龙卓舞作为研究样本进行考察,对特定对象的特性及其艺术风格进行系统的剖析与阐释,对历史根源的追溯、表演手法的解析、动作特征的探讨、音乐唱腔的阐释及文化意蕴的发掘,力求全面揭示白龙卓舞的艺术形态,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撑。
关键词:白龙卓舞;藏族舞蹈;风格特征;文化内涵
引言
青藏高原深处分布着玉树藏族自治州,被誉为“歌舞之国”的显赫美名,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之上,滋养了多元一体的藏民族舞蹈文化,白龙卓舞作为该领域的杰出代表,堪比一颗璀璨的明星,位于青海省称多县称文镇的白龙村,是白龙卓舞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形式的主要分布区,该历史积淀久远,作为藏族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组成部分,对白龙卓舞的艺术特色及其风格属性进行细致剖析,充分地保障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坚实后盾[1]。
一、白龙卓舞的历史渊源
分析白龙卓舞的起源及其历史渊源,缺乏明确的文字记录予以佐证,参照该地域流传已久的传说故事以及相关学术研究资料的分析,其历史脉络可追溯至格萨尔王治下的辉煌历史阶段,据史籍记载,忠青·更尕仁青的祖辈嘎·伊洛扎巴曾执掌白龙首领之位,赛马大会中,格萨尔凭借其卓越才能,成功问鼎王位,嘎·伊洛扎巴与咒师昂琼庆布曾率领一群以白龙为标志的知名艺人前往岭国,出席格萨尔王与珠姆王妃的盛大婚礼,在婚礼仪式现场,呈现了一出技艺非凡的演出,得到格萨尔的称赞[2]。公元纪年体系内,1267年成为历史坐标的一个点,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宗教顾问八思巴于称文镇尕藏寺的忠确滩实施了灌顶礼,彰显非凡风采,帝师对其赞不绝口,该人物在藏区范围内声名远扬,自元朝时期起,依据史册所载,历经700余载的沧桑,白龙卓舞的传承至今未曾间断,历经悠久岁月的历史长河之畔,白龙舞蹈技艺,历经岁月洗礼,持续发扬光大,该表述展现了地域宗教信仰、民间风俗与民众生活情感的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逐步铸就了现今独领风骚的艺术风貌。
二、白龙卓舞的表演形式
(一)参与人员
探讨白龙舞这一传统表演艺术的历史渊源,在舞蹈艺术领域,成年男性舞者占据主流,该限制映射出该舞蹈在历史传承中展现的庄重与仪式化风格,藏族社会文化传承中,男性成员普遍承担着维护传统仪式与文化的重任,资深舞者倾情献艺,再现白龙卓舞风采,更显著地揭示舞蹈的庄重与神圣本质,历经时代变迁的洗礼,即便在众多表演情境之下,对参与者的选拔门槛进行了放宽,以扩大参与范围,尽管白龙卓舞的演出形式多变,成年男性演员的主导性依旧不容忽视[3]。
(二)舞蹈队形
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者群体通常形成两个环形阵列,展开艺术创作,藏族舞蹈艺术中,圆圈式队形的使用频率相对频繁,承载着深刻的文化象征寓意,圆形图形作为文化象征,其象征意义主要涉及团结与圆满两个方面,展现了藏族民族对于和谐统一理念的坚定信念,在表演活动实施阶段,两位舞者同步起舞,构建多元化的舞蹈动作序列,他们舞蹈动作同步朝向同一方向,步伐整齐划一,步调协调一致;不时彼此共舞,依托肢体接触与目光交流的融合,舞蹈表演中传递出的情感与内在力量引人共鸣。
(三)表演流程
白龙卓舞的演出形态具有多层面的艺术表现力,表演艺术中,主要分为先进行歌唱再进行舞蹈以及歌唱与舞蹈同步进行的两种基本模式,演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该舞者一方吟咏承载深厚文化意蕴的词句,该歌词内容丰盈充实,本表述涉及对故土的颂扬、自然景观的描绘、倡导道德行为以及祈求神明庇佑等多个层面,另一位舞者紧接着对唱词进行了复吟,其歌唱音调深沉而绵延不绝,构建起庄重而庄重的氛围,在歌声的映衬之下,在音乐的引导下,舞者们依次步入舞台,舞蹈表演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他们的舞蹈动作与音乐旋律的演绎相互协调。
三、白龙卓舞的音乐唱腔
(一) 唱腔特点
白龙卓舞的唱腔,以其深沉且悠远的韵律风格独树一帜,展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演唱者的音色高昂激越,极具感染力,于广阔空间,其辐射距离显著增加,在声乐表演阶段,演唱旋律的节拍呈现出较慢的节奏特征,对音符时值延长与音色韵味表达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展现,该形象展现出一种内敛而平和的态势,此种唱腔与舞蹈动作特点相互衬托,展现出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共同营造出一派庄重而肃穆的气氛。
(二)音乐与舞蹈的配合
白龙卓舞的旋律与舞姿相得益彰,展现出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音乐节奏的更迭对舞蹈动作的节奏与力度表现起到关键性引导作用,音乐节奏步入舒缓节奏阶段,舞者的舞姿逐渐变得平缓,动作显得沉稳而富有韵律,身体运动范围相对有限;音乐节奏的快节奏阶段开始显现,舞者们展现的动作愈发轻盈矫健,节奏感鲜明且明快,行走步伐的频率与双臂摆动的速度同步增强,在音乐艺术领域,旋律与唱腔与舞蹈动作呈现出相互映衬的审美效果,本演出通过精心编排,极大地提升了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白龙卓舞的风格特征
(一)古朴庄重
对舞蹈表演的形态、动作特性以及音乐旋律进行综合分析,白龙卓舞的艺术表现,充分揭示了其古朴与庄重的风格特色,传统演出活动多在祭祀仪式、迎宾活动以及寺庙节日庆典等场合举行,此类场合本质上呈现出显著的庄重属性,舞者们的装束,以红黑两色为基调,采用藏式氆氇面料精心缝制,头部装饰采用红色穗状流苏,在低沉而悠扬的旋律中轻盈舞动,宛如引领众人穿越至远古的时空隧道,让人领略到一种庄重神圣的气派。
(二)民族性与地域性
藏区民间舞蹈艺术传统,白龙卓舞特色显著,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作为一种传统舞蹈,其艺术表现力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该河流的源头可追溯至我国青海省称多县的白龙村,该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观、社会形态与文化传承在舞蹈艺术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舞蹈创作中对家乡自然景观的赞美性曲调,该表述映射出当地人民对家乡的浓烈情感以及对土地的无限热爱。
结论
作为藏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瑰宝,白龙卓舞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传统舞蹈领域的杰出代表,本表述展现出独特的个性特色与显著的艺术风格属性,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精湛的动作表现力、深沉的音乐唱腔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此乃其艺术魅力的核心要素之集合。积极推进白龙卓舞的学术探究、保护体系构建与推广活动的全面实施,广泛传播并增进公众对这一舞蹈艺术形式的认知与喜爱,让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光彩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向羽蝶.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白龙卓舞"形态特征及文化探究[D].中南民族大学,2021.
[2] 纪兰蔚.青海玉树藏舞文化初探[J].民族艺术, 1991(3):8.
[3] 刘雅欣.玉树称多县藏族伊舞和卓舞探析[J].艺术评鉴, 2024(14):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