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图智能审查实施策略

作者

孙娟

同设建设控股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建筑工程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对施工图审查的准确性、高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凭借其数字化、可视化、协同化的特性,为施工图智能审查开辟了新路径。本文深入剖析了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图智能审查的内涵与优势,详细阐述了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标准规范制定、团队组建与培训、软件平台选型等;探讨了审查流程的构建,涵盖模型创建与整合、规则设定与自动审查、人工复核与问题标注;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实施成效,并对面临的挑战,如数据兼容性、模型精度、专业协同等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建筑行业全面推广BIM技术助力施工图智能审查提供全面、实用的指导。

关键词:BIM技术;施工图;智能审查;实施策略

1绪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复杂,传统以二维图纸为依托的施工图审查方式愈发暴露出效率低下、人为失误多、信息沟通不畅等弊端。BIM技术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类信息集成于三维模型之中,为施工图审查带来革命性变革[1]。通过智能算法对BIM模型进行分析,能够快速、精准地发现设计图纸中的潜在问题,大幅提升审查效率与质量,降低工程风险,对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图智能审查优势

施工图审查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施工图纸的审核,以确保设计符合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工程需求。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施工图审查的效率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IM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行业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信息集成、可视化、模拟分析能力,将其应用于施工图审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可视化审查,降低理解难度

传统施工图审查依赖审查人员对二维图纸的空间想象与专业解读,对于复杂建筑节点、空间布局,理解易出现偏差。BIM模型以直观的三维可视化形式呈现建筑全貌,各构件尺寸、位置、材质一目了然。审查人员可在虚拟模型中自由穿梭、剖切查看,如查看高层建筑核心筒内部结构、管道排布,轻松识别设计冲突,避免因图纸误读导致审查疏漏。

2.2信息集成,提高审查全面性

BIM模型不仅包含几何信息,还关联建筑物理性能、施工进度、成本造价等多维度数据。审查时,除常规设计规范检查外,还可同步考量建筑能耗、消防疏散时间、施工可行性等因素。以绿色建筑审查为例,通过模型分析采光、通风效果,评估是否满足节能标准,实现从单一设计合规性审查向综合性能审查的跨越,确保项目整体最优。

2.3实时协同,加速审查流程

在BIM协同平台上,设计团队、审查团队、业主等各方人员可实时共享模型,在线交流沟通。审查意见可即时标注在模型对应位置,设计人员实时接收反馈,修改后模型更新同步呈现,避免传统书面意见往来的冗长流程,大幅压缩审查周期,尤其适用于大型复杂项目,确保项目快速推进。

2.4自动检测,减少人为误差

基于BIM软件内置的规则引擎,可依据国家、地方建筑设计规范定制审查规则,如墙柱偏心距限制、防火分区面积合规性等,自动对模型进行批量筛查。相较于人工逐一核对图纸条文,智能审查极大减少因疲劳、疏忽产生的人为错误,提高审查精准度,保障建筑设计质量[2]。

3实施前准备工作

BIM 技术在施工图审查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审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助于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 术支持。

3.1标准规范制定

结合国家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地方标准及行业实践,制定适用于BIM施工图智能审查的专项标准。明确模型深度要求,根据审查阶段(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细化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专业模型构件信息的详细程度,确保模型既能满足审查精度,又避免过度建模增加成本;规范信息命名与编码规则,统一构件分类方式,便于数据提取与规则匹配,为智能审查奠定基础。

3.2团队组建与培训

组建跨专业审查团队,成员涵盖建筑、结构、设备等多领域专业工程师,要求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一定BIM应用能力。开展针对性培训,内容包括BIM软件操作技巧、智能审查流程、规范解读与模型核查要点等。邀请BIM技术专家、资深审查人员授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实操、模拟审查等环节,提升团队整体业务水平,使其熟练掌握基于BIM的审查方法。

3.3软件平台选型

市场上BIM软件众多,需综合考量功能、兼容性、成本等因素选型。核心审查软件应具备强大的模型处理能力,支持多格式模型导入(如Revit、Tekla、SketchUp等常见建模软件生成的模型),内置丰富审查规则库且可自定义扩展,能输出详细审查报告;协同平台用于各方实时沟通、模型共享,需保障数据安全、操作便捷,具备版本管理、权限控制等功能,确保审查工作有序开展。

4审查流程构建

4.1模型创建与整合

设计单位依据前期制定的模型深度标准,运用专业BIM建模软件创建各专业模型,确保模型信息准确、完整。模型创建过程中,利用参数化设计功能提高建模效率,如通过调整建筑层高参数自动更新墙体、门窗等构件高度。各专业模型完成后,在协同平台进行整合,利用碰撞检测工具初步排查专业间冲突,如给排水管道与结构梁碰撞、电气桥架与通风管道占位冲突,生成碰撞报告反馈设计单位修改,为后续审查提供无明显冲突的基础模型。

4.2规则设定与自动审查

审查团队根据项目类型、地域特点,在BIM审查软件中设定审查规则。规则涵盖建筑设计各方面,从基本的尺寸标注合规性、楼层净高要求,到复杂的抗震设计细节、人防工程专项规定等。启动自动审查功能,软件依据设定规则对整合后的BIM模型进行全面筛查,快速定位不符合规范条文的设计问题,以列表形式展示问题描述、问题位置(在模型中的坐标或构件ID)、涉及规范条文编号等信息,便于审查人员后续核查。

4.3人工复核与问题标注

自动审查结果虽能快速发现大量问题,但部分复杂问题需人工进一步判断核实。审查人员对照自动审查报告,在BIM模型中逐一复核问题点,结合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判断问题严重程度及整改必要性。对于确定的问题,利用BIM软件标注功能在模型上直接标记,详细注明问题性质、建议修改方向,并附上相关规范条文解释,通过协同平台推送至设计单位,确保设计人员清晰理解审查意见,精准修改[3]。

结语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图智能审查作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举措,凭借可视化、信息集成、自动检测等优势,显著提升施工图审查效率与质量,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筑牢根基。随着BIM技术普及与持续创新,施工图智能审查必将全面普及,推动建筑行业迈向智能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城市建设铸就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宣亚云.BIM技术对建筑施工图审查效率的影响及应用分析[J].安徽建筑,2023,30(08):80-82.

[2]黄旭红.BIM技术对建筑施工图审查效率的影响[J].中国高新科技,2022,(11):25-26.

[3]闫文凯,詹松.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图审查业务应用研究[J].中国勘察设计,2020,(08):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