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预习与复习环节的效能分析

作者

杜惠惠

齐河县表白寺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251100

【摘要】:在信息化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微课资源凭借其短小精悍、可视化强、灵活便捷的特点,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本研究聚焦微课在小学数学预习与复习环节的应用效能,通过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及案例分析,探究其对知识掌握、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微课资源能够有效降低抽象知识(如分数运算、几何图形)的认知负荷,提升学生预习环节的主动探究意识与课堂参与度,并在复习环节中通过分层设计与即时反馈强化知识巩固。实验数据显示,使用微课的实验组学生在综合测试成绩、错题归因能力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但微课效能受设计质量、学生个体差异及家校协同程度的影响。基于此,研究提出优化策略,包括微课设计的趣味性与目标导向性、教师角色的专业化转型及家校技术支持的协同保障。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微课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微课资源;小学数学;预习与复习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逐渐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小学数学作为学生逻辑思维与抽象能力培养的关键学科,其教学效果高度依赖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落实。然而,传统预习与复习方式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反馈滞后、个性化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低、知识内化困难。尤其在分数运算、几何图形等抽象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因缺乏直观认知工具而易产生畏难情绪。微课资源以其短小精悍、主题聚焦、可视化强等特点,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路径。本研究旨在探讨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预习与复习中的实际效能,结合实证数据与案例分析,揭示其对学生知识掌握、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并为优化微课应用提出策略建议。研究采用混合方法,通过实验对比、问卷调查与访谈,收集某小学四年级两个平行班的量化成绩与质性反馈,以全面评估微课的实践价值。

一、小学数学预习与复习环节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具有显著的逻辑性与渐进性,例如从整数运算过渡到分数概念,从平面图形认知扩展至立体空间想象,均需学生逐步建立抽象思维。然而,受限于认知发展阶段,许多小学生对数学符号与公式的理解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难以主动关联实际情境。在传统教学中,预习通常以“阅读课本+完成习题”为主,复习则依赖重复练习与教师总结。这种方式缺乏互动性与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查显示,约65%的学生认为预习“枯燥无用”,而复习阶段中,超过70%的学生仅依赖考前突击,导致知识碎片化。

此外,教师普遍面临分层教学的挑战。班级内学生学力差异显著,传统统一化的预习任务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中,学优生可能迅速掌握概念,而学困生仍困顿于分子与分母的意义辨析。微课资源的介入则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动画演示分数的分割过程,或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思考,微课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认知,同时支持学生按自身节奏反复学习。例如,某实验班级在预习环节使用微课后,学生对“分数比较大小”的初步理解正确率从52%提升至79%,表明可视化资源对降低认知负荷具有显著作用。

二、微课资源在预习与复习环节的应用效能研究

为验证微课的实际效能,研究选取某小学四年级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跟踪实验。实验组在预习与复习环节嵌入微课资源,例如通过5分钟动画微课预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或利用交互式习题微课复习“四则运算优先级”。对照组沿用传统教材与练习册。实验前后分别进行知识测试与学习行为评估。

在预习环节,微课展现出显著优势。实验组学生在课堂提问的频次与深度明显提升,尤其在“小数加减法”单元中,62%的学生能主动提出“进位规则是否适用于小数”等探究性问题,而对照组仅为28%。教师反馈表明,微课预习帮助学生提前聚焦核心知识点,课堂互动效率提高。复习环节的测试数据显示,实验组在综合应用题上的平均得分较对照组高出15.3%,且错题归因分析能力更强。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复习中,实验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微课中的流程图梳理解题步骤,而非机械套用公式。

然而,微课的效能亦受制于多重因素。访谈发现,微课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度。部分学生反映“画面单调”或“讲解语速过快”的微课容易引发注意力分散。此外,家庭支持力度差异导致效果分化:具备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通过微课巩固了知识结构,而依赖教师督导的学生则易因缺乏即时反馈而中途放弃。这一现象提示,微课应用需与教师引导、家校协同形成合力。

三、微课资源应用的优化策略

提升微课在预习与复习中的效能,需从设计、实施与支持体系三方面协同优化。首先,微课设计应遵循“目标导向”与“认知适配”原则。针对小学数学的抽象知识点,可融入生活化情境与游戏化元素。例如,在“钟表认识”微课中,设计虚拟时钟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调整指针位置的过程中自然掌握时间计算规则。其次,教师需转变角色,从资源使用者升级为开发者。通过筛选优质微课、自主录制校本化内容,教师可更精准地匹配班级学情。某校数学教研组开发的“单元知识树微课系列”,将每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串联为动态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知识网络,复习阶段使用后,班级平均成绩提升12%。

此外,家校协同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学校可通过家长培训会普及微课使用方法,鼓励家长监督学习进度并反馈难点。例如,某实验班要求家长每周记录学生观看微课的疑问,教师据此调整课堂讲解重点,形成“微课预习-课堂深化-复习巩固”的闭环。技术层面,学校需搭建稳定的微课平台,支持学生随时回看、倍速播放及在线提问,避免因网络卡顿或操作复杂降低使用意愿。

结语

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预习与复习环节的应用,已展现出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内化、支持分层学习的多重效能。实验数据表明,合理设计的微课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业表现,尤其在抽象概念理解与复杂问题解决方面效果突出。然而,其成功应用依赖于优质资源开发、教师专业能力及家校协同保障。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微课的融合,例如基于学情数据的个性化微课推荐系统,或虚拟现实(VR)微课在几何教学中的沉浸式应用。如何降低技术门槛、保障资源公平获取,仍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管珏琪. 教育信息化中的微课研究与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 2013(4): 14-18.

【2】王陆. 微课设计与制作[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3】刘李雪梅, 刘洋.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1(6):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