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研究
杜惠惠
齐河县表白寺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251100
【摘要】:随着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与标准化教学的矛盾日益凸显。本研究以“数与代数”模块为切入点,探索差异化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路径。通过学情分析发现,学生在计算能力、符号理解及问题解决策略上呈现显著分层,传统统一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研究以某小学四年级为实验场域,设计“诊断—分层—动态支持”的差异化教学框架,结合预评估工具、弹性任务单及隐蔽分组策略,针对“小数加减法”“用字母表示数”等知识点实施分层教学。实证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平均成绩提升14.2分,低分段人数减少82%,且学习自信心与策略灵活性显著增强。研究同时反思了教师备课压力、家长认知偏差等实施难点,提出建立资源共享库、强化家校协同等改进建议。本文为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范例,强调通过精准适配的教学设计促进教育公平,为后续技术与人文融合的差异化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数与代数模块;小学数学课堂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差异始终是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尤其在“数与代数”这一核心模块中,其知识体系具有显著的逻辑性与抽象性特征。从低年级的整数运算到高年级的方程初步,学生若在早期未能建立扎实的数感与符号意识,极易引发后续学习中的“断层”现象。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困生陷入机械记忆、学优生停滞于重复练习的困境。差异化教学理念的引入,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精准诊断学情、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不同学生获得适配发展”的目标。本研究以“数与代数”模块为切入点,结合课堂实践案例,探索差异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可行性路径,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兼具理论支撑与实践价值的参考方案。
一、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模块的学情分析
“数与代数”模块贯穿小学六年数学课程,其内容设计遵循“螺旋上升”原则。低年级侧重具体物象与数字符号的关联(如“5个苹果”对应数字“5”),中年级逐步引入分数、小数等抽象概念,高年级则过渡至简易方程与函数思想的渗透。这一递进结构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然而,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分化现象在三年级后尤为突出:部分学生能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复杂四则运算,而另一部分学生仍难以理解“借位减法”的算理。以某小学四年级班级为例,前测数据显示,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全班35名学生中,12人可自主探索多种算法(如竖式分解、面积模型),15人仅能模仿例题步骤完成计算,8人存在进位错误或数位对齐混乱问题。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知识掌握层面,更反映于数学思维品质的不同层次——有的学生能灵活迁移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有的则对脱离生活情境的数学符号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与排斥。这些现象表明,单一的教学节奏与任务难度已无法满足课堂的真实需求。
二、差异化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差异化教学的本质并非简单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通过系统性设计,为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搭建成长阶梯。在“数与代数”模块的实践中,教师需构建“诊断—分层—支持—评估”的闭环体系。首先,通过预评估工具(如计算速度测试、代数思维访谈)识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小数加减法”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包含基础计算、算理表述、实际问题解决三个层级的诊断任务,据此将学生分为“概念建构组”“技能强化组”与“思维拓展组”。
针对不同组别,教学目标与资源供给需体现梯度差异。对于“概念建构组”,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实物模型(如货币教具)建立小数与整数的联系,通过“买文具”等生活情境理解“小数点对齐”的意义;而“思维拓展组”则可尝试脱离具象辅助,直接探究“为什么小数加减法不能像整数一样末尾对齐”。课堂任务设计上,采用“基础任务+弹性延伸”模式:全体学生需完成教材例题的变式练习,学有余力者则可挑战“设计一道包含小数加减法的购物问题并解答”。此外,动态调整机制至关重要。每周根据课堂表现与作业反馈重新评估分组,避免固定标签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例如,一名原属“技能强化组”的学生在掌握竖式计算方法后,可进阶至“思维拓展组”参与算法优化讨论。
在代数思维培养中,差异化策略同样具有适用性。面对“用字母表示数”这一难点,教师为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了阶梯式学习路径:对抽象理解困难的学生,提供“魔盒转化”游戏(如输入3输出8,输入5输出10,引导学生用“n→2n+2”描述规律);对已具备初步符号意识的学生,则直接引入“青蛙儿歌”问题(“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n只青蛙…”),鼓励其建立通用表达式。这种分层引导既保证了基础目标的达成,又为高阶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
三、教学效果分析与反思
为验证差异化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选取某小学四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班(35人)在“数与代数”模块实施差异化教学,对照班(36人)采用统一讲授法。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干预,两班在后测中呈现出显著差异:实验班平均分提升14.2分(前测72.5→后测86.7),且低分段(<60分)人数减少82%;对照班平均分仅增长5.8分(前测73.1→后测78.9),低分段人数下降37%。质性分析显示,实验班学生在课堂参与度、解题策略多样性等维度表现更优。一名原本抗拒数学的学生在访谈中提到:“现在老师给的练习题我能看懂,做对题目后还敢举手讲方法了。”
然而,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若干问题。其一,差异化教学大幅增加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尤其在分层任务设计与动态评估环节,单靠个体教师难以持续优化。其二,部分家长误将“分层”等同于“区别对待”,担心孩子被贴上“落后”标签。对此,研究团队通过建立年级教学资源库、采用隐蔽分组策略(如用红/蓝/绿任务卡替代显性组别名称)逐步化解矛盾。这些经验表明,差异化教学的成功实施不仅依赖教师的专业能力,更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的制度支持与文化建构。
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本质上是对“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当代回应。在“数与代数”模块中,通过精准的学情诊断、弹性化的任务设计以及动态的教学支持,能够有效缩小学生间的能力差距,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普遍提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诊断、智能分组中的应用,或从社会情感学习视角关注差异化环境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唯有持续完善理论框架与实践工具,方能让每个孩子真正享有公平而优质的小学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张春莉, 高潇怡. 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干预[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39(5): 98-104.
【3】刘坚, 等. 中国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