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焦雁
当代旅游编辑部
作者简介:焦雁(1983年2月—),女,汉,山东阳谷县,硕士研究生,出版中级,当代旅游编辑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10,研究方向为新媒体环境下编辑出版业务转型。
摘要:本文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分析当下新闻出版领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挑战,并提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策略。本文阐述的这种转化与创新发展对文化传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为新闻出版领域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闻出版领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引言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更是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安身立命的根基。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阵地,新闻出版事业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义不容辞。新闻出版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逻辑与路径如何体现,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发展现状
(一)出版成果丰富多样
出版业近年来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了大量书籍出版工作,包括以典籍、典藏为重点的传统书籍,如中华书局精校精编《点校本二十四史》等,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传统著作权威版本;以普及教育性为重点的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经典,以吸引广大民众;以传统文化为题的绘本、漫画等新型出版物,如《蔡志忠漫画国学经典》,用漫画的形式来展现国学经典,颇受青少年欢迎。
(二)数字化出版掀起创新浪潮
随着网络的普及,新闻出版领域在进行传统文化数字化的探索过程中,将传统书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开发古代书籍及文献数据库,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免费供人们查阅大量古代书籍资源。还有一些数字出版平台开发了诸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有声书、电子书等产品资源,如在喜马拉雅网上搜索到有声《论语》《诗经》等内容,读者可利用自己的休闲时间了解传统文化。
三、面临的挑战
(一)传播渠道相对单一
目前新闻出版行业虽然已经使用了数字推广技术,但就目前传统文化类的出版物主要还是依靠传统书店、图书馆等线下渠道进行传播的。在线传播渠道虽然已经开通,但很少有相关的内容在社交网络、网络短视频等主流的传播渠道上实现广泛传播和有效的长期传播,因而难以真正形成广泛的受众群体。
(二)创新深度不足
一些新闻出版机构在创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只是拘泥于外在形式的改变,只是对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混搭、拼贴,忽视了深入分析内涵、对接现代生活的需求。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老气横秋”,枯燥陈旧,缺乏对现代读者的有效渗透,难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策略
(一)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播路径
新闻出版单位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打造多层级的传播矩阵。除了抖音、B站等主流短视频平台,还可以选择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入驻,并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画像制作不同的内容。例如,在小红书上传传统文化知识卡片、手账材料等内容,以精美的图文吸引目标人群;利用微信视频号,并配合朋友圈社交裂变,策划传统文化系列的微纪录片。同时,新闻出版单位还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根据对用户兴趣的分析实现精准推送。
(二)深入挖掘内涵进行深度创新
出版社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应提炼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元素,进而联系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和比较前沿的技术,策划与生产与行业趋势密切衔接的内容和产品。比如在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方面,针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出版社不仅可以出版传统节日相关的小说和故事书,还可以联系当下流行的国潮概念,把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与文创产业生产结合在一起,策划并执行传统节日主题类的文创出版联动项目。例如,故宫博物院出品的《故宫日历》就集故宫的文化元素、传统节令文化、生活元素于一体,使原本普通的日历具有了传统故事的内涵,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在技术上,可以应用互动叙事技术,开发互动式的传统文化电子读物。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心理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比如可以根据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再结合现代营养学推出健康科普读物,使得传统文化为现代生活提供新的实用价值元素。
(三)培养专业人才
新闻出版单位为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搭建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设置传统文化出版实训基地,安排在校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帮助在校生掌握古籍整理出版、数字出版等相关技能。同时,还应鼓励行业内人才向其他领域拓展学习,扶持出版单位内部从业人员参加关于数字媒体技术、文化创意设计等相关的培训工作。此外,出版领域还可以以鼓励政策为措施,对传统文化创新出版表现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表扬,激励从业人员对传统文化在出版领域的创新发展。高校亦可开设传统文化出版微专业,把文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跨学科融合,培养既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又具备深厚跨学科人才,为传统文化出版不断提供新鲜血液。
五、重要意义
(一)文化传承与延续
对新闻出版领域而言,可借助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表达方式予以记录、保存和传播,让子孙后代了解和学习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避免传统文化失传,让文化传承代代相传。通过刊行的古籍整理本、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等优质作品,为文化传承奠定牢固的文献保障。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将中国传统文化借助新闻出版进行创新发展,可以让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市场。比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图画书、小说在国际市场被译制和发行,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何军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基本逻辑、实践进路和评价标准[J].出版广角,2024,(24):16-22.
[2]翟慧慧,邓天奇.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赋能古籍出版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J].新闻爱好者,2024,(09):67-69.
[3]杨石华,吴雨婷.出版知识服务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J].出版广角,2024,(1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