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作者

姜美

吉林省白城市第三中学 137000

摘要: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双翼,长期存在割裂化、碎片化的实践困境。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为载体,经典文本与写作任务的联动设计,为读写融合提供了结构化支持。本文聚焦其“工具性”与“人文性”协同的核心理念,剖析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渗透机制及写作实践对阅读深化的反哺价值,旨在探索符合认知规律、契合教材逻辑的衔接策略,破解传统教学中读写分离的难题,推动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与写作教学衔接;读写互融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利用语言实践实现学生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的同步提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遵循学科规律与学生认知特点,以主题单元为框架,精选文本与写作任务的科学编排,搭建阅读经验向写作能力迁移的实践桥梁。教材注重语言积累与表达训练的内在关联,强调在文本解析中渗透写作逻辑,在写作实践中反哺阅读深度,使读写过程形成双向互促的动态循环。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为核心理念,选文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融合,涵盖古今中外经典名篇,语言规范且思想深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读写范本。单元编排以主题为纽带,通过“阅读”与“写作”板块的联动设计,形成“读中悟写、以写促读”的闭环逻辑,强调文本分析与表达实践的深度关联。教材注重能力梯度培养,七年级侧重基础语言感知,八年级强化文本结构与逻辑训练,九年级深化思辨与创意表达,逐层推进学生读写素养的提升[1]。

二、阅读与写作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衔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二者互为支撑、共生共进。阅读是吸收、内化的过程,进行文本解读积累语言素材、感知表达逻辑、体悟思想情感,为写作提供认知基础和范例参照。写作是输出、外化的实践,以书面表达重构阅读经验、深化文本理解、传递个体思考,促使学生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表达能力。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读”“写”割裂的弊端,激活学生语言运用的整体性思维,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认知规律看,读写结合符合“输入—加工—输出”的学习闭环,通过以读导写、以写固读的互动模式,帮助学生建立“语言—思维—表达”的转化路径,强化逻辑分析与创意表达的协同发展[2]。

三、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衔接策略

(一)以读导写,挖掘教材范文价值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教师可围绕文本的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设计读写衔接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聚焦父亲攀爬月台的经典场景,通过提问“文中哪些动词串联起父亲的行动轨迹?这些动作细节如何体现人物情感?”启发学生梳理“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的精准运用,分析动作背后的笨拙感与深沉父爱。随后,教师进一步追问:“作者为何选择‘背影’而非正面肖像作为叙事核心?这一视角对情感传达有何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背影”的象征意义,既是物理空间的疏离感,又是情感表达的含蓄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迁移任务,要求学生模仿文中“细节链”的写作手法,以“一个无声的瞬间”为题,围绕特定场景展开观察,用连续动词和克制性语言刻画人物,避免直接抒情。

(二)以写固读,强化文本深度解析

以《藤野先生》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写作任务驱动深度阅读,先让学生以“一位令我敬重的师长”为题,仿鲁迅白描手法写人物片段,仅用动作、语言等客观描写,禁用主观评价。写作后,教师提问:“鲁迅为何反复用‘添改’‘订正’‘红笔’等细节刻画藤野?这些客观描写隐含何种情感?”对比学生习作中直白赞美的倾向,引导学生发现“血管图精准修正”“文法批注”等具象事实暗含对严谨治学与无国界师道的敬意。再追问:“藤野‘缓慢而顿挫的声调’与‘黑瘦面貌’的矛盾性如何塑造人物?平凡外表与崇高精神的对比对主题有何作用?”最后布置改写任务,将藤野登场情节改写成主观抒情段落,进行对比原文明白鲁迅“冷笔写热肠”的克制表达,使写作实践反哺文本深层解读。

(三)读写互融,创设综合实践情境

教师结合《苏州园林》设计“园林文化推广使者”任务,贯通说明文阅读与实用写作[3]。课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总分结构”及“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提问:“若将本文改写成导游讲解词,需保留哪些核心信息?如何将客观说明转化为互动性语言?”推动学生对比文本严谨性与讲解词趣味性的差异。随后聚焦“隔而不隔”的造景理念,追问:“如何用生活案例(如镂空屏风、连廊设计)向游客通俗解释这一手法?文中哪些关键词可转化为口语化表达?”引导学生提取“层次”“映衬”等术语进行创造性转译。最后创设直播文案写作情境,要求结合课文艺术特征(如对称布局、自然之趣)与文化价值,并提问:“如何用排比句增强文案感染力?设问句能否引发观众共鸣?”通过对比原文与宣传文案的语言差异,促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重构文本信息,实现读写能力的双向迁移与深度整合。

结束语: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逻辑与教学策略设计,为破解读写分离困境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以读导写”“以写固读”“读写互融”的三维路径,教材将经典文本的示范价值与写作任务的实践诉求深度融合,构建了从语言输入到思维输出的完整训练链条。未来实践中,教师需进一步依托教材梯度化设计,探索不同文体、不同学段的读写转化模式,同时结合数字化手段拓展读写交互场景,使静态文本资源动态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生长点。

参考文献:

[1]黄树君.初中语文“活动·探究”新闻单元教学探析[J].科学咨询,2024,(20):234-237.

[2]余树财,赵清芳.“阅读与写作”单元任务驱动教学推进策略——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2,(17):43-46.

[3]郑祥平.“读写融合”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评《群文阅读写作转化:统编初中教材“读写转化”策略》[J].语文建设,2022,(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