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歌中“梅”“雪”意象并置的情感表达流变
刘家瑞
渤海大学 辽宁省锦州市 121013
一、唐宋时期“梅”“雪”意象并置手法的发展脉络
(一)意象并置的内涵
意象并置理论主要由美国诗人庞德提出,他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与现代主义诗歌先驱,从中国古诗、日本俳句中汲取灵感。该理论主张将诗中不同意象直接罗列,省去连接词,依靠读者联想去领悟诗歌意境。他的诗歌《地铁车站》中,“脸庞”与“花瓣”的并置就是典型。意象并置大概可分为名词、介词结构、分词结构三类。其中,“梅”与“雪”在诗中的意象并置则属于名词意象并置。
这一概念虽由庞德提出,但古诗词中存在的意象并置现象一直存在。诗词以意象为核心,意象又承载着诗人情感,而复杂情感往往需通过意象组合来呈现。诗人常将意象巧妙并置,构建生动画面,营造意境,深化情感表达,凸显诗歌主题。可以说意象并置是古典诗歌的重要技法,它以单个意象并列呈现,省略连接词,增强意境表现力。如《天净沙·秋思》中用“小桥”“流水”等意象,勾勒出萧瑟秋景。古典诗词中积累了众多传统意象,不同的意象组合也会产生各异的表意效果。下文将梳理唐宋时期“梅”“雪”意象并置的演变轨迹以及由此产生的表意效果。
(二)唐宋时期“梅”“雪”意象并置手法的发展脉络
唐五代时期,梅花意象多作为审美主导的物象存在,就连唐代咏梅诗中的雪意象也多作为环境陪衬,如张谓《早梅》中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说梅花像白玉条,还以为是没化的雪,重点在表现梅花的洁白美丽,通过梅雪形似的视觉混淆营造诗意。卢照邻《梅花落》中的“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也是通过雪和梅花来传达出一种空灵、迷离且唯美的意境。齐己《早梅》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同样将雪作为早梅绽放的环境要素,写梅花在雪中开放,也只是为了突出开花时间早。诗中突出的是“早”而非“格”。
宋代时,梅花开始真正成为诗人人格精神的象征载体。王安石笔下《梅花》中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景象,则生动勾勒出梅花孤高自守的品格。还有张孝祥《卜算子》中的“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描绘了雪月交相辉映的清幽绝妙意境,梅于冰雪中傲然独放,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可见这时梅雪意象的意蕴又得到了突破,但尚缺乏强烈的对抗色彩。
到了南宋初年,梅花意象发生显著转变。王十朋《梅雪》中的“冷有人嫌吾似雪,清无尘染客如梅”两句,以雪喻自身遭人冷遇的境遇,借梅表友人清雅脱俗的品格,巧妙形成了雪寒梅洁的意象对比。李纲在《梅花赋》中盛赞梅花“劲气凛凛,压千林而独芳”,字里行间已显露出鲜明的民族气节。陈与义在《和张规臣水墨梅五首》中提出“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更加强调对梅花精神内核的追寻。这种意象内涵的变化,与南宋偏安一隅的政治局势息息相关。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梅花逐渐成为文人抵抗精神的重要象征,承载着更为深沉的家国情怀与精神追求。
从唐宋时期的演变可以看出,“梅”和“雪”这两个意象就像“月”“鸿雁”一样经过长期积淀与运用逐渐形成了稳定文化符号,并置时逐渐能够产生集体无意识共鸣,传达出更多样的、更深层的意蕴。
这些流变为陆游写作提供了支持与可能,可以作为陆游诗中使用“梅”和“雪”这两个意象并尝试进行结合的外在理论条件。下面尝试论述这一意象组合在陆游诗歌中的具体含义。
二、陆游诗歌中“梅雪”意象并置的多维意蕴
(一)“梅”和“雪”这一意象并置的冲突性
在《落梅二首》中,陆游以“雪虐风饕愈凛然”的笔触,勾勒出一场惊心动魄的力量对峙。“虐”与“饕”本用于形容猛兽的凶残,诗人却借此描绘风雪的狂暴,将自然现象转化为侵略者的隐喻;而“愈凛然”三字,则将梅花塑造成坚毅的抗争者形象。梅花虽在风雪中傲然绽放,却又带着过时即凋零、无人怜惜的悲壮,这种矛盾与张力,构成了独特的美学效果。
类似的表达在陆游诗中屡见不鲜。《射的山观梅》里“凌厉冰霜节愈坚”,凸显梅花在严酷环境中愈发坚韧的品格;《雪中寻梅》里“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只自如”,则通过梅花在风雪中的从容姿态,展现出诗人面对政治困境时的坚守。
(二)“梅”和“雪”这一意象并置的共生性
陆游善于将梅、雪、月等元素巧妙融合,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意境。如《山亭观梅》中“乘淡月时和雪看”,月光、雪色与梅香交织,勾勒出一幅空灵悠远的画面。《雪后寻梅》里“雪里芬芳亦偶然”,将冰雪的凛冽与梅香的温暖并置,恰似诗人在乱世中依然坚守的赤子之心。
《梅花绝句》中“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一个“坼”字生动展现了生命冲破冰雪禁锢的蓬勃力量。这种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传承了杜甫 " 星垂平野阔 " 的意境营造技巧,诗歌既有画面的静谧之美,又蕴含生命的跃动之力。
(三)“梅”和“雪”这一意象并置的象征性
在《落梅二首》中,陆游以“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的反问,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里的“冰雪”,早已超越自然现象的范畴,成为异族压迫的象征。诗人借梅花在冰雪中抗争的形象,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渴望力挽狂澜的壮志豪情。
三、对后世影响
从陆游诗歌中“梅”与“雪”的意象并置运用可见,诗歌意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艺术投射,诗人生平际遇与情感波动是意象并置的核心动力,陆游的经历与情感,让其诗歌意象极具表现力。他巧妙组合“梅”与“雪”,展现对抗、共生等不同意境,寄托时代隐喻,勾勒自身心路,折射南宋士人精神,堪称古典诗歌意象艺术典范。
总之,这一意象并置继承了传统托物言志的手法,揭示了陆游个人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互动,为理解南宋士人文化心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元代王冕说梅花“只留清气”,就继承了陆游的精神。甚至清代龚自珍写“病梅”,也可以看作是对陆游传统的另一种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仲联 . 剑南诗稿校注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2] 莫砺锋 . 陆游诗中的自我形象 [J]. 文学遗产 ,2011.
[3] 程杰 .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M]. 巴蜀书社 ,2008.
[4] 王水照 . 宋代文学通论 [M].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5] 欧明俊 . 陆游研究 [M]. 中华书局 ,2008.
[6] 张福贵. 陆游咏梅诗的生命意识[J]. 社会科学战线,2013.
[7] 费祝琴. 也谈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J]. 语文天地,2008.
[8] 孟昕.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方法初探[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
[9] 郑玉铭 . 浅谈陆游诗歌中的雪意象 [J]. 牡丹 ,2021.
[10] 艳吉 , 高春燕 . 陆游的“梅情结”[J]. 美与时代 ( 下 ),2016.
[11] 吴敏 . 意象并置与意象叠加——从《在地铁站里》看我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论的影响[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
[12] 赵晓囡 . 解读中国古诗词意象并置与概念整合之关联——以李煜《相见欢》为例[J]. 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