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音乐跨学科研学课程中多学科知识整合策略研究

作者

梁春红

郑州航空港区高级中学(451162)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跨学科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中音乐教育如何突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实现有机融合,成为亟待探索的课题,高中音乐跨学科研学课程是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尝试。本文基于知识整合理论,探讨了高中音乐跨学科研学课程中多学科知识整合的策略,包括构建多学科知识关联框架,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开展多样化音乐实践三个方面,旨在为提升高中音乐跨学科研学课程的育人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音乐;跨学科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化,打破学科壁垒,推进跨学科教学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音乐学科作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更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实现知识的交叉融合,高中音乐跨学科研学课程正是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的有益探索。在研学过程中怎样有效整合多学科知识,是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将从知识整合的视角,阐述高中音乐跨学科研学课程中多学科知识整合的策略。

一、构建多学科知识关联框架,夯实整合基础

知识整合的前提是厘清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高中音乐跨学科研学课程中,教师首先要系统梳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关联框架,比如探究音乐与数学的关系,可从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与数列、函数、几何等数学概念寻找契合点;节奏型的数学规律、旋律线条的函数关系、和声结构的几何特征等,都是音乐与数学知识相融通的切入点。研究音乐与物理的联系,可从乐器的发声原理、音色的差异、音波的传播等方面入手;揭示弦乐器弦振动产生音高的物理学原理,探究管乐器管腔形状与共鸣峰的物理关系,分析不同材质乐器音色差异的物理成因,都需要运用声学、力学等物理学知识。思考音乐与历史的交织,可从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反映的社会状况展开;比如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注重平衡与理性,反映了启蒙运动的时代精神;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热情奔放、感情丰富,体现了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诉求;中国各朝代音乐风格的演变,也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总之要从宏观上把握各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搭建起科学完整的知识关联框架,这是实施跨学科知识整合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拓宽学科视野,加强学科比较,深入挖掘学科间的联系,加工提炼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对接点,这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开阔的知识眼界,也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研读文献,积累素材,在学习和思考中优化完善知识关联框架。只有构建起完整的知识关联框架,才能在研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实现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驱动知识整合应用

知识整合的路径是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在高中音乐跨学科研学课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经验,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探秘名琴”的研学中,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小提琴为什么音色优美?二胡怎样才能拉奏出动人的旋律?这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学、数学、工艺学等知识,从材料特性、制作工艺、演奏技法等角度思考。小提琴琴弦的张力、振动频率如何影响音高?琴码、指板、琴弓的几何尺寸如何影响音准?不同木材的密度、硬度、共振特性如何影响音色?这些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学生理解乐器发声的科学原理。在“感悟经典名曲”的研学中,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曲家如何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织体表现?这就要求学生融会音乐学、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透过音符感知作品的内涵与意蕴。比如在学习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乐曲在旋律、节奏、力度等方面的特点,感受其雄浑、激昂、悲壮的基调,揭示作品表达的斗争精神与英雄情怀,进而联系贝多芬坎坷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深刻理解乐曲的内涵。再比如,分析中国民歌《茉莉花》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曲子的美学特征与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之美有何相通之处?民歌的音调、旋律、节奏韵律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帮助学生建立多学科知识的关联,实现学科融合。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调动多学科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引领学生跨越学科边界,开拓多元思维,形成交叉学科的认知图式,达到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

三、开展多样化音乐实践,拓展知识整合广度

知识整合的落脚点在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在高中音乐跨学科研学课程中,应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拓展知识整合的广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学校的艺术资源,组织学生参与校园音乐会、歌咏比赛、器乐演奏等活动,锻炼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在合唱演出中,学生要运用声乐技巧,掌握音准、节奏、呼吸、共鸣等要领,还要通过文学作品的诵读吟唱去感悟歌词的情感;在器乐合奏中,学生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功,理解乐理知识,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倾听,这都是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体现。另一方面,要走出校园,深入街区社区、博物馆剧院,开展音乐采风、访谈大师、观摩演出等社会实践,感悟音乐魅力。比如在“寻根民族音乐”的研学中,学生对民间艺人进行采访,了解民歌、戏曲的渊源流变,体验非遗文化的传承;学生要运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去观察、记录、分析不同地域民歌的音乐特征与传承方式,挖掘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神,这是音乐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弘扬经典音乐”的研学中,学生聆听交响音乐会,感受西方古典音乐的魅力,领会其承载的人文精神;学生要运用美学、文学的知识,去分析乐曲的结构、意境、风格,品味其中蕴含的诗意与哲理,联系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去理解古典音乐的精神内涵,这是音乐学与美学、文学、历史学的有机结合。此外,学生还可以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音乐之美,在山水田园中采集自然音素,创作具有生态美感的乐曲,在创作实践中学习音乐与生态学、环境学的相关知识,实践活动为学生整合音乐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提供了广阔舞台,在参与体验中,学生能塑造全面的知识结构,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结语

高中音乐跨学科研学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探索,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本文提出构建知识关联框架、创设问题情境、开展音乐实践三个策略,系统阐释了知识整合的基础、路径和落点,这对于深化高中音乐跨学科研学课程改革,提升课程育人成效具有启示意义。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加强学科整合意识,不断更新知识架构,优化问题设计,拓宽实践渠道,切实提高自身跨学科教学能力,带领学生在丰富的音乐情境中感受多元知识的交融,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菲菲.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小学音乐与美术课程整合案例探索[J].花溪,2025,(2):0007-0010.

[2]葛莉娜.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深度学习中的实践应用[J].视周刊,2025,(07):109-109.

[3]廖涛,黄智浪.将音乐融合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4,(2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