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高职衔接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考研究

作者

魏丽

乌鲁木齐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中高职衔接的“双主体、三融合”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XKT-2401086

作者简介:魏丽(1980.05),女,回族,新疆乌鲁木齐,大学本科,现任乌鲁木齐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科副科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摘要:当前汽车维修产业技术迭代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广泛渗透,促使职业教育对接岗位能力结构以及优化技能培养体系的现实需求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结合“双主体、三融合”教学理念,提出明确岗位需求对课程设计的牵引机制、探索任务项目驱动下的教学组织方式以及构建贯通中高职的能力评价路径的具体实施策略,期望为中高职衔接教学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

引言: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机制,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院校应当与企业行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层面,部分院校已开始尝试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衔接体系,利用多样化的手段打破学制壁垒。该模式既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又能有效解决传统分段培养导致的人才断层问题。

一、共建实训工位,拓展企业环节教学场景

校企共建的实训场景能让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真实岗位操作流程,同时更能增强教学过程的情境感、任务性与实效性。围绕专业能力形成逻辑,借助企业工位资源重构教学空间,共建实训工位可有效弥合中职阶段操作技能与高职阶段综合运用能力之间的断层。在此基础上,教学流程设计也更具系统性,依照企业生产节奏调整教学时序,把维修项目拆解为标准化任务,使学训过程贴合岗位工序要求。与此同时,拓展企业环节的教学场景还能推动评价方式由传统结果评定过渡到监测过程、呈现能力,实现掌握知识、应用技术、规范操作、故障判断等多维融合考察。教师用真实设备、真实问题为载体重构课程,能够使人才培养更具岗位指向性,促进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形成稳定技术迁移能力,同时同步更新与动态调适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能力,为中高职之间建立起基于能力需求的课程链接提供支撑逻辑。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岗位能力生成逻辑,聚焦课程内容融合、教学过程融合与评价标准融合三大维度,在教学准备阶段就要主动联动企业方,围绕维修流程进行标准细化与任务梳理。与此同时,教师要逐项解构岗位职责中涉及的工艺规范、设备使用、技术标准,嵌入课堂教学任务之中,然后以工单要素为载体反推课程内容结构,并在实训场地规划上由校企双方联合完成工位功能布局与路径优化,完成教学空间与生产场域的同构化匹配。接下来,教学活动应围绕“诊断—拆装—调测—复核”操作流程展开,为了同步推进课程节奏与岗位技能生成节拍,教师需要对照企业工时数据精准设定教学时长、操作频次、节段设置均需,考核方式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即融入质量评估与规范性审查,以此实现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融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持续记录学生操作表现及工具使用习惯,结合技能实施路径设置动态评估节点,然后在关键工序中部署预警机制让学生对照标准复核操作偏差,慢慢建立问题识别与自我修正机制。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组织中既要负责管控教学节奏,更应承担标准转化、评价衔接与场景管理的多重职责。最后梳理各环节操作流程与异常处理路径,由教师带领形成标准化处理模板并录入教学资源库,用于下一轮教学内容优化与个性化辅导参考。

二、对接岗位技能,修订分段证书考核标准

围绕岗位需求调整考核内容,有助于打破传统评价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标准与行业标准分离的弊端,且校企联合研修考证结构,使课程能力与岗位能力对位且考核内容与工艺流程对照,能够使证书结果具备岗位价值与通用效力。另外,中高职之间构建分段递进的技能证书体系,可使不同阶段的学生在能力上具备逻辑连续性与实用递进性,避免重复训练与评价出现的资源浪费。同时,教师依托校企协同平台可以把企业技能标准引入教学考核设计,既可以实现评价目标、过程、结果的全程对照,又能同步带动课程体系内容更新、教学过程重构、师资结构匹配。考核标准真实映射出的岗位能力,也能提升学生对证书的认可度与学习动机,增强证书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表现。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同时,要围绕企业真实的岗位技能要求,重新梳理教学过程中应当覆盖的关键操作内容,结合维修工位上的具体任务,明确每一项技术环节中学生应掌握的操作规范、常用设备、检测工具和故障诊断流程。之后,教师需分解技能要求并融入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形成一个从基础到进阶逐步提升的考核体系,让中职阶段侧重基本操作和规范意识,高职阶段聚焦综合判断与复杂问题解决,同时考核结果既反映学习过程,也对接岗位能力的成长节奏,让每一阶段的学习成果都有清晰的能力对照,使学生在技能达成上有目标,在成长路径上有方向。接下来,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应以真实汽修任务为载体,指引学生完成从初诊故障到选择工具,从规范拆装到复核检测的整套维修流程,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考核任务,并设置打分点与操作记录。为保证考核的真实度和专业度,教学场景可设置模拟工位和企业同步使用的实训设备,企业技术人员也会参与评分环节,结合实际维修标准来评价学生操作细节。考试后,教师汇总考核数据,分析学生在哪些环节易出错、在哪些步骤掌握较好,再以此反馈到下轮教学内容中。

三、融合教学节奏,同步企业师资授课进度

企业师资纳入授课系统并围绕企业技术周期同步课时安排与任务密度,有助于精准定位教学关键节点,保持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节奏一致。同时,企业授课内容能使课程内容保持实时性,避免滞后性知识影响学生技能转化效率。而融合教学节奏也有利于中高职教师之间建立统一的课程执行进度机制,推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技术更新三线并进。

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设计初期应根据企业的维修工艺流程、设备运行节拍和生产安排,拆解课程内容,然后把知识讲解、技能训练与任务实操合理分配到每一教学阶段,做到内容安排紧贴工序节奏,节拍设置贴合岗位节律。教师结合企业车辆检修或者保养周期数据,提前确定教学中各模块的起止时间,使校内教学与企业现场培训之间能无缝衔接。接下来,教师围绕课程任务安排,把企业讲师的教学内容嵌入到既定课时结构中,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师资共同主导的混合教学节奏。并且课堂利用项目驱动的组织方式,由企业讲师主讲维修设备的功能原理与操作方法,带学生完成关键维修步骤的模拟演练,教师同步负责讲解专业知识难点并示范技能动作。

结束语: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关键是教师应协同逻辑的制度化、实践载体的场景化与育人标准的多元化。深度融合教学节奏、课程内容与评价体系,不是简单拼接既有体系,而是重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资源整合方式及育人路径。以企业实际为基底、以任务项目为支架、以能力达成为导向的教学组织方式,正在成为破解中高职衔接断层以及打通技能成长通道的核心策略。

参考文献:

[1]白玲, 孙雅婷, 李桂婷. 基于嵌入性理论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J]. 教育与职业, 2025, (08): 5-12.

[2]郑志萍, 陈惠平, 吴振淇, 杨雪珍, 蒋素琼. 基于能力需求的中高职衔接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大学教育, 2025, (06): 37-40+60.

[3]张科, 陈泳林. “中高衔接”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探究 [J]. 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 2024, (04): 59-61.

[4]漆明春, 廖烨, 徐丹飞, 任彤庆. 中高职衔接贯通制内涵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 [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3, (04): 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