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学史融入初中代数教学的实验研究

作者

吴蓓

杭州市余杭区文化村实验学校

摘要: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日益凸显的时代,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愈发突出。数学不仅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此背景下,数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代数作为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如何改进初中代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时代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成为当前数学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数学史;初中代数教学;实验研究

引言

初中代数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抽象性和逻辑性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将数学史融入初中代数教学,可以通过历史案例和数学家故事,使抽象的代数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探讨数学史融入初中代数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数学史融入初中代数教学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认知桥梁

代数作为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其抽象性常使学生望而生畏。数学史通过呈现代数概念的起源(如方程思想与古代实际问题解决的联系)、发展脉络(如从“天元术”到现代代数符号的演变),能将抽象符号转化为具体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现实意义,降低认知门槛。

(二)培养数学思维,深化概念理解

数学史揭示了数学家探索代数规律的思维过程(如笛卡尔通过坐标系统一几何与代数的尝试),引导学生体验“观察—猜想—验证”的科研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例如,通过分析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历史推导过程,学生可更深刻理解判别式的本质。

(三)渗透数学文化,增强学科认同

代数史中蕴含的数学美学(如对称性、公式简洁性)与人文精神(如数学家追求真理的执着),能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消除“数学无用论”的偏见,提升学科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数学史融入初中代数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初中数学教师普遍未接受过系统的数学史专业培训,对数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关键人物缺乏深入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从庞杂的史料中筛选出与代数知识点高度契合的内容,容易出现史料与教学目标脱节的情况。部分教师对数学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挖掘史料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导致历史素材沦为课堂点缀。由于缺乏专业指导,教师在引用史料时可能出现史实性错误,反而误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产生误解。

(二)课程时间与内容冲突

现行初中代数教材编排以知识点的逻辑顺序为主导,数学史内容通常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出现在章节末尾。教师若想深入讲解相关历史背景,必然需要额外占用课堂时间,这与紧张的课时安排形成矛盾。教学进度压力下,教师往往被迫舍弃数学史环节,使得历史素材难以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教材中零散的数学史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师难以把握适当的拓展深度,容易陷入要么一带而过要么过度展开的两难境地。

(三)学生认知水平差异

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认知水平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部分数学史内容涉及的概念远超其当前理解范围。例如高次方程求解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复杂的代数变形思想,尚未掌握方程基本解法

(四)评价体系滞后

现有的数学评价体系以知识掌握和解题能力为核心,考试内容几乎不涉及数学史相关要素,导致历史素材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实质性价值。由于升学考试和日常测验均未将数学史纳入考查范围,教师自然倾向于将有限的教学精力集中在应试内容上。这种评价导向使得数学史沦为可有可无的附加内容,难以获得师生的真正重视。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同样聚焦于学生成绩提升,未将数学史融入效果作为考核指标,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实践意愿。长期形成的应试惯性使师生形成思维定式,认为数学史内容与学业成就无关,造成其在教学中的边缘化地位。评价方式的单一性也限制了数学史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其文化传承和思维启迪价值难以体现。

三、解决措施

(一)构建教师培训体系

要有效提升教师将数学史融入代数教学的能力,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教育部门可与高校数学史研究机构合作,定期组织数学史与教学融合专题工作坊,针对初中代数教学的特点设计分层培训内容。培训应聚焦不同学段的教学需求,开发系列化的史料资源包,涵盖代数符号发展、方程求解历史等核心主题,为教师提供可直接运用的教学素材。同时要建立长效学习机制,通过线上平台持续更新数学史研究前沿成果,组织教师参与国内外数学史学术研讨会,促进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对话。在培训方式上,应采用案例研习、模拟授课等互动形式,重点培养教师筛选史料、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帮助其掌握将抽象数学概念与历史背景有机结合的技巧。师范院校也需在教师职前培养中增设数学史课程,从源头上提升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此外,可建立区域性的数学史教学实践共同体,通过校际观摩、经验分享等方式形成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支持网络。

(二)开发结构化教学资源

开发系统化、易操作的教学资源是推动数学史融入课堂的重要保障。教育出版机构应联合数学史专家和一线教师,编写融入数学史的校本教材,将重要数学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转化为适合初中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案例。资源开发要遵循结构化原则,按照代数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将史料系统编排为概念引入、方法探究、应用拓展等不同功能模块。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包含动态演示、交互操作等功能的数字化史料资源,通过可视化手段还原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这些资源应当形成多层次的支撑体系,既包括可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完整课件,也提供可灵活组合的微资源单元,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资源库建设还需注重分类管理,建立便捷的检索系统,帮助教师快速定位与特定知识点相关的历史素材。此外,要建立资源更新机制,定期收集教师使用反馈,持续优化资源内容和呈现形式。

(三)优化课程设计策略

将数学史融入初中代数课程的优化设计需要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策略体系。在嵌入式融入方面,教师应当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与数学发展史的对应关系,精准定位每个代数概念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以方程教学为例,可以在介绍一元一次方程时引入古巴比伦泥板上的早期解题记录,在讲解二次方程时呈现花拉子米的几何解法,在探讨高次方程时介绍文艺复兴时期数学家们的突破性工作。这种点状嵌入要求教师对史料进行教学化处理,将原始文献转化为适合初中生理解水平的叙述方式,同时保留数学思想的精髓。在主题式拓展方面,需要打破教材章节限制,围绕核心概念设计跨单元的历史专题。例如可以设计"从算术到代数的飞跃"主题单元,系统梳理数学符号体系的演进过程,通过对比丢番图、韦达等不同时期的代数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代数语言抽象化的必然性。在时间分配上,建议采用"10+5"模式,即在每节课中预留5-8分钟用于历史背景的渗透,既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能持续性地注入历史元素。对于重要的概念转折点,则可安排1-2个完整课时进行深入探讨。在教学方法上,历史情境再现法特别适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角色扮演、历史问题重解等方式,让学生亲历数学发现的过程。古今对比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将《九章算术》中的"方程术"与现代消元法并置比较,引导学生思考方法背后的数学原理。为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设计要体现梯度性,对抽象程度较高的历史内容,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先行铺垫,再逐步提升理论高度。例如在介绍负数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体验中国古代算筹表示法,再过渡到现代数轴模型,最后探讨数学家们对负数的认识过程。

(四)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与数学史教学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是确保改革成效的关键环节。在考试评价方面,需要创新试题设计,开发能考查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历史发展的新型题型,如分析重要数学发现对代数体系演进的影响,或比较不同历史时期解题方法的异同等。这些试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数学文化素养,而非简单记忆史实。在过程性评价中,可通过设置数学史研究性学习项目,观察学生在资料收集、观点形成、成果展示等环节的表现,全面评估其数学文化认知水平。评价标准应当多元化,既关注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掌握程度,也重视其运用历史视角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学校层面需将数学史教学效果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持续优化教学实践。此外,可探索建立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成长档案,追踪记录其通过数学史学习获得的发展变化,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四、实验分析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选取某中学初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班作为实验班,B班作为对照班,每班各40名学生,确保两组学生在性别比例、学业基础等方面保持均衡。实验班在代数教学中系统融入数学史内容,如在讲解一次函数概念时结合笛卡尔坐标系的发明历史,在教授方程解法时引入花拉子米《代数学》中的经典问题,通过历史情境还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对照班则采用常规讲授法,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不涉及数学史相关素材。为科学评估教学效果,研究采用前测-后测对比设计,在实验开始前对两个班级进行统一的代数知识测试和学习兴趣问卷调查,其中兴趣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测量学生对代数的认知态度。实验持续一个完整学期,期间严格控制教学变量,确保除数学史融入外其他教学条件保持一致。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教学实施情况,包括历史素材的使用频率、学生反应等,为后续分析提供过程性数据支撑。实验结束后再次进行知识测试和兴趣调查,通过量化数据对比分析数学史融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二)结果分析

实验数据显示,数学史融入教学对提升学生代数学习成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学业成绩方面,实验班后测平均分较对照班高出5.2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在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应用题部分,实验班学生表现更为突出,得分率比对照班高出12%。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对"代数是否有用"的认同度提升28%,对"代数是否有趣"的认同度提升34%,表明历史情境的引入有效增强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和学习动机。课堂行为观察记录显示,实验班学生主动提问次数较实验前增加40%,在涉及历史案例讨论的课堂环节中,学生参与度达到85%,明显高于对照班的常规讨论参与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在数学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方面也有显著提升,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新情境问题。这些结果共同印证了数学史融入教学对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三)案例佐证

在分式方程单元的教学实践中,实验班通过复现《九章算术》中的"粟米之法"问题开展教学,这个历史案例生动展现了古代数学家如何处理现代分式方程所对应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尝试用古人方法解决"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等经典问题时,不仅掌握了分式运算的基本技能,还深刻理解了比例关系的实际意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后测中的应用题部分,实验班学生表现出更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将历史案例中的解题思路灵活运用于现代情境的问题解决。例如在解决"不同浓度溶液混合"问题时,部分学生创造性地借鉴了"粟米之法"中的比例分配思想,展现出对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课堂录像分析显示,在历史案例讨论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对比古今解法的异同,提出"古人方法虽然步骤繁琐,但更容易理解实际意义"等有见地的观点。这个典型案例充分说明,恰当运用数学史不仅能提升学习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结束语

数学史融入初中代数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实验表明,科学的历史渗透能显著提升学业成绩与学习兴趣,但其成功依赖于教师专业素养、课程资源开发与评价机制改革的协同推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学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及长期追踪数学史教学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贵森.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5,(07):115-117.

[2]才如曼.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改实践探讨[J].三角洲,2025,(07):114-116.

[3]张玉蕊.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路径探索[J].读写算,2025,(06):94-96.

[4]秦绍轩,陆学佑.初中数学课堂融入数学史的教学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24):72-74.

[5]蔡杨琴.对初中代数教学的理解与反思[J].数学教学通讯,2013,(13):27-28.

[6]张伟.中国近现代数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7]毕晓燕.数学文化融入初中代数教学的理论和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