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吴培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随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其教学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亟待挖掘。小学英语教育与德育融合,是指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语言学习载体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微观层面看,它能够破解传统英语教学中“重技能轻品格”的困境,实现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宏观视角而言,它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时代需求,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提供了实践路径,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德育融合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示范引领立师表,潜移默化育品格
教师的言行举止如无声的教科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往往通过模仿和观察来学习社会规范,教师的每一个细微表现都可能成为学生品格塑造的重要因子。英语教师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引导者,其自身的品格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外语学习乃至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态度,因此示范引领成为德育融合的首要环节。
英语教师应当将品格示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前准备时,教师可以提前到达教室并整理好教学用品,用无声的行动诠释责任与敬业;课堂互动中,教师应当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即使是错误的表达也给予鼓励性的回应,展现尊重与包容的品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教师可以坦诚承认自己的知识盲点并承诺课后查证,以诚实守信的态度感化学生。当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出现分歧甚至冲突时,教师应当冷静介入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理性沟通。
二、挖掘文化寻根脉,传承精神固根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不应仅停留在词汇语法的传授层面,更需要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英语教学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又能在跨文化对比中深化价值认同。当前部分学生存在“文化失根”现象,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却对外来文化趋之若鹜,文化认知的失衡亟需通过教育实践加以纠正。
教师应当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内容。在教授节日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对外表达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在学习家庭关系词汇时,教师应当结合中华孝道文化,通过英语表达来诠释“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在练习描述人物品质时,教师可以选取古代圣贤或现代典型人物作为素材,让学生在英语表达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课堂活动设计上,教师可以开展“中华文化英语讲述”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流利的英语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文化输出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渗透爱国融课堂,厚植情怀育栋梁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英语课堂作为了解世界的窗口,更需要在开阔国际视野的同时坚定爱国立场。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往往较为朴素和感性,需要通过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和升华。英语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洞的口号宣讲,而应该通过对比分析、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国际视野中更深刻地认识祖国的伟大。
教师应当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爱国主义元素。在教授地理知识相关词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的大好河山,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学习科技发展主题时,教师应当适时介绍中国的科技成就,让学生在英语表达中感受祖国的强大与进步;在讨论文化差异话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客观分析中外文化的异同,在理性思辨中增强文化自信。课堂设计上,教师可以开展“我为祖国代言”英语演讲活动,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在国际化表达中深化爱国情感。教师可以组织观看英文版的中国宣传片,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感受祖国的魅力,激发为国争光的壮志豪情。
四、构建合作促互动,培养团结强集体
团队合作能力是 21 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也是德育培养的重要目标。小学生正处于从个体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的关键期,而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英语学习本身具有交互性特征,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天然的土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会包容、分享与协作。
教师应当构建多层次的合作学习平台。在词汇学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单词接龙”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在合作中体验集体荣誉感;在口语练习中,教师应当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对话表演,在协作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项目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布置小组调研任务,要求学生共同完成英语小报制作或文化展示,在分工协作中培养团队精神。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通过民主协商解决分歧。同时,教师可以建立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会欣赏他人优点,在自评中反思自身不足,逐步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品格。
五、双轨并行重引导,积极挫折育心智
心理健康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常常面临语言焦虑、学习挫折等心理挑战,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心理疏导。积极教育与挫折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品格。英语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必然会遇到发音困难、表达障碍等挫折,教师需要在鼓励中引导,在挫折中锤炼,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
教师应当实施差异化的心理教育策略。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度增加挑战性任务,让其在克服困难中增强自信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当设置梯度化目标,让其在小步前进中体验成功喜悦。课堂评价中,教师应当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即使学生出现错误也要先肯定其勇气再指出不足,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敢于表达。当学生遭遇学习挫折时,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用真实的故事激励学生坚持不懈。教师应当教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情绪调节技巧,让其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在挫折中寻找成长机会,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完善评价重德育,多元指标促发展
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考查,忽视了品德素养的培养,单一化的评价导向亟需改革。构建融入德育要素的多元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更能够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品格的持续完善。
教师应当设计涵盖德育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在学习态度方面,教师可以设置“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学习坚持性”等观察项目,通过日常记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合作能力评价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协作表现、领导能力和团队贡献度;在文化素养评估上,教师可以通过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展示等方式考查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表达能力。评价方式上,教师应当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维评价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师可以建立“德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品格发展方面的点滴进步,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工具。
结语
小学英语教育与德育融合实践为外语教学注入了人文内涵,更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开辟了新径。英语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和专业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融合的有效路径。唯有如此,小学英语教育才能真正承担起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的历史使命,在全球化时代培养出既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又坚守民族精神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