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整本书阅读交流课交流内容的研究
李海燕
长春市双阳区第一实验小学 吉林长春130600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通过多种方式分享阅读感受,探讨阅读疑惑,以此积累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增强整体认知能力,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为响应这一教育指导方针,将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融入日常课程中,学校深入研究探索出了阅读交流课的交流内容,旨在能为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持续、深入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交流课 目标定位 交流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应通过多种方式分享阅读感受,探讨阅读疑惑,以此积累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增强整体认知能力,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为将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融入日常课程中,我校探索出了三种特色课型:即读前的“推荐课”、读中的“指导课”、读后的“交流课”,并深入研究了阅读交流课的交流内容,旨在能为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策略,使学生能够通过整本书阅读提升阅读能力与口语交际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并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阅读交流课的目标定位
阅读交流课是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收获,分享阅读体验,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阅读方法的重要课型。它是在阅读推荐、指导后,学生进行了系统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进行的。阅读交流课的教学要给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感想、谈体会、提困惑、解疑难、析内容、评人物、议写法,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和感受。同时,通过交流和分享,积累阅读方法,加深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促进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阅读交流课的交流内容初探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了解作者作品)
课伊始可以通过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交流了解作者、作品的积极性。例如:笔者在教学《慈母情深》时,上课伊始播放了主持人董卿访谈作者梁晓声的视频片段,丰富了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笔者还引导学生从书籍的特色、名家的介绍、名家的评价引入《童年》,通过这样的影评、书评的导入激发了学生阅读交流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回顾作品内容)
此环节主要帮助学生回顾与复述故事中重要的情节、人物、场景等,引导学生把厚书读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连环画等形式回顾作品主要内容。例如:笔者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时,学生借助精心绘制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为大家理清了人物关系,归纳梳理了航海过程中与西安的经历,简单概括了故事情节,提炼了人物性格,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就问核心素养。
(三)搭建支架,评价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此环节引导学生从尝试绘制人物关系导图,通过人物关系导图梳理主要人物或理清人物关系,提炼他们的相关信息,并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或片段品读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还可设计辩论的话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人物。如:笔者执教的交流课《爱的教育》一书时,学生绘制了主人公安利柯的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并结合具体的事例评价安利柯的亲人与同学的品质,从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小爱”与“大爱”。在执教《三国演义》的阅读交流时,在学生谈及曹操、周瑜等人物时,他们自发地展开了精彩的辩论“何为枭雄?何为奸雄?”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评价人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四)聚焦主题,深度思考(明确主题探究)
教师可以抓住整本书主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这本书的主题,引导学生先提炼主题,再进行讨论,发表看法。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读《青铜葵花》时,当有的学生读到青铜的委屈与苦楚时,禁不住几次流泪,让他们没有读下去的勇气时,这时姚飒老师非常机智,她引导学生提炼,这本书的主题除了“苦难”,还有“大爱”和“大美”,于是她引领学生到书中寻找甜(也就是“大爱”),引导学生讨论,发表看法。在执教《慈母情深》整本书交流时,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整本书要表达的主题“苦难”和“母爱”,并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交流和感悟,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发表自己的观点,运用已学的方法感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五)品读分享,深化感悟(品味感悟语言)
从文字语言描写、精彩故事情景、作品重点内容等方面着眼,让同学们选择最精彩的片段,最能打动你的文字,读给大家听听。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利用阅读课习得的基本方法来感悟精彩的片段,加深对整本书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例如:笔者执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一课时,在学生聊到尼尔斯这个人物时,教师出示了尼尔斯解救了高尔果这个精彩片段,指名学生读,引导感悟,再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深化对尼尔斯这个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并从中积累语言。
(六)巧用联结,总结提升(分享启发收获)
当学生读完一本书,教师在交流课上需要学生品读语言或情节,交流读书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时,就需要采用联结的方法。常见的联结方法有以下几种: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索亚遭遇了哪些事?(与书中内容的联结)如果你是汤姆索亚,你会怎么做?(与读者本人的联结)在你生活的周围有像汤姆索亚一样的人吗?(与生活的联结)你觉得作者写这本书的用意何在?(写作目的的联结)与之前阅读过的《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相比,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与另一本书的联结)。
七、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激发持续阅读)
拓展延伸是整本书阅读锦上添花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交流课结束后可推荐同一作家作品引导学生持续阅读:如读完叶圣陶的《稻草人》,可继续读他的《叶圣陶童话》,深入了解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可推荐同类题材作品:如读完《童年》,可继续推荐阅读讲述成长的故事的书籍: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呼兰河传》等,引导学生通过持续阅读感悟成长的内涵。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交流课的交流的内容要有作家作品、主要内容、人物与故事情节、主题、精彩语段感悟、读后体会等,这样才能完整地呈现整本书阅读交流的全过程,实现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态度、兴趣、方法以及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评测,为学生后续开展整本书阅读提供方法和经验,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崧舟。王崧舟/王春燕腹有诗书气自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本书阅读”解读》[论文].[语文教学通讯].特色期刊.出版年:2011年11月,起止页码: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