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李婷
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
摘要:“教学做合一”主张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陶行知认为“做”是教学的中心,教学要在“做”上教,要在“做”上学,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实践,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发展与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的指引,科学合理的设计操作活动,使得学生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将操作内容内化为数学经验,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热门话题。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多的是依靠教师口头传授,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模仿和消化理解。但是,小学生还是处于非常稚嫩的阶段,心智都没有发育成熟,他们好动、爱玩、动手能力强,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数学教与动手操作是分不开的,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不能是一味地依靠模仿和演练,而是要通过动手实践,探索交流其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一、精选活动主题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精选活动主题,构建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当前部分小学生已经对数学学科失去兴趣,在学科教学中也缺乏学习动机,对于学科教学活动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应该在选择活动主题的时候,充分考量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情况,引入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元素,提高数学实践活动对小学生的吸引力。这也要求教师可以多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关注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的感知体验情况,改变学生对数学实践活动的感知形象,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情境。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考虑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灵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原本枯燥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元素,丰富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使得数学实践活动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考虑设计“数独”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于数字的认识,锤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年级学生对于数字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同时也具有了一些独立思考能力,具备完成“数独”游戏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开展“数独”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先使用多媒体工具引入“数独”小游戏,面向学生讲解“数独”游戏的规则。比如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九宫格,让学生在每个格子中填写1到9的数字,不能重复。接着教师再展示一个完整的“数独”图片,让学生观察每一个九宫格以及横排竖排的数字规律,引导学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总结“数独”游戏的规则。在所有学生都了解规则以后,教师再展示一个未完成的“数独”图片,让学生填写空格中的数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一些其他人玩“数独”游戏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密切交流与互动,优化实践活动的氛围环境。
二、贴近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小学生活泼好动,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合理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趣味性强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合理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趣味性强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实践课的机会,将教室布置成一个迷宫或者一个寻宝游戏的场景。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卡片,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然后将这些卡片贴在教室的不同角落。然后教师可以请部分学生扮演“探险家”,给他们分发一张地图,上面标有迷宫的路径和一些提示。学生需要根据地图上的提示找到相应的形状卡片,并按照顺序收集起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不同形状的认识,还能够培养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当学生成功找到所有形状卡片后,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一次小型展览,让学生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形状卡片,并与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和体验。这样的活动既生动有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三、构建趣味实践操作作业
强化课后作业设计是减轻课后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实践性作业则是“双减”改革教学方向。小学生思维活跃,但阅历有限,认知局限且课后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可布置趣味实践活动,力求达到减负提质的作用。例如,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趣味的数学游戏,例如数独、围棋、黑白棋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实物模型、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让学生制作各种几何图形、折纸、编织等。举例来说,在《认识图形》作业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习题作业形式,为学生创设趣味手工实践活动。探索图形,重在“探索”,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比如家里的电器、生活物资、房屋建筑等,这些事物都包含了丰富的图形元素,学生可以运用绘画的形式去完成探索;或者,根据自己探索到的图形,运用生活工具,比如彩色纸、旧报纸、胶水等,自己动手剪一剪,剪出各种形状的小图案或者漂亮的窗花等,也可以粘贴成几何模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学习数学能够得到很多快乐,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增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提升学习效率,凸显作业的设计价值,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长,获得更加宽广的学习路径,从而避免学生变成只会应付考试的“书呆子”,而是让学生获得全面性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创设中,一定要注意用新颖的教学素材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全力以赴地参与其中。通过趣味实践课后作业的驱动,帮助学生在课后完成高质量的学习。
结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从学生所熟悉的经验、事物入手,强调数学问题可操作性与思考性,支持鼓励学生去追求个性、创造,手脑并用对比、观察、猜想、类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操作、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熊丽娜.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与数学思维发展[J].中外交流,2021,28(5):591.
[2]彭国庆.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经验的内涵和教学策略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06):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