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高校学业预警工作成效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艳红

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高校学生毕业年学业待完成焦虑症引发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值得家长以及学校重点关注、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实践并不断加强改进和完善。良好的学业预警机制是高校学籍管理科学化的手段,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学生成长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通过对学生各类情况的汇总分析,以及对现阶段二级院系学业预警机制中存在的不完备性进行研究探讨,提出改善学业预警制度的几点改进对策,希望能够补充和完善校级学业预警体系,并对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学业预警、学籍异动、教学管理、多点联动

1 学业预警的现实意义

学业预警系统的研究实施为高等学校合格、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对推动学业预警机制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建立学生学业预警体系、健全学业预警制度、形成学业预警机制,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预警学生分析其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关怀的同时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警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要求。其次,学业预警机制是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学校和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并对不及格课程多、出勤情况不好的学生及时做出学业警告。预警工作既对学生负责,又使学生自醒,帮助他们及时认清形势克服困难、调整心态改进学习方法,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受到学籍处理。再次,学业预警机制有利于学校、家长、学生的沟通和协作,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和社会环境。通过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和甄别学生的问题,履行向学生本人及家长告知的责任,警示学生在原状态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充分发挥学生、家庭、学校相结合的教育功能,家校合力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2 学生学业困难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一直呈现递增的趋势,2020 年毛入学率达 51.6%,2021年增至57.8%,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1年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精英教育”时代已然逐步向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招生规模数量的扩大、生源地域差异、入学条件的拓宽等等因素相继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生源素质、质量呈相对下降趋势。一般来说,生源质量包括学生的生源地、高考成绩和家庭收入。生源地方面,发达地区学生较之落后地区的学生对于课程的接收和知识的理解能力更快。 高考成绩方面,我国除了少数城市高考统一使用国家卷外,多数省市均采用自主命题形式,部分区域采用文理分科的形式。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 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使其进入大学以后, 在公共必修课方面的劣势较为明显, 易出现“挂科”问题。家庭收入方面,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经济情况的制约, 需要通过助学贷款和兼职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完成规定学业。而频繁的兼职必要占用到学生学习时间,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知识的浅薄。

模块学分化的教学方式管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学生在脱离了高中阶段教师-家长严管型学习指导,进入大学后放松对自我的严格管束, 出现了学习目标缺失、学习方法不到位、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另有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和活方式的转变无法适应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逐渐的演变为旷课、迟到、违纪、无心学习的现象,进而成绩一落千丈,课程成绩不及格、毕业学分不足。

学籍异动后监测缺失极易产生学业困难。学籍异动是指学生的学籍在大学修读期间,因某些现实需求,发生的一系列非程序化变动,异动则为不同于正常的流程变化。 在高校主要异动状态包括降级、休学、 复学、 退学、转专业、当兵、退役复学。 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复学的过程,降级、退役复学、休学后复学均降至低一年级跟随学习,转专业或跟随同年级进行或降至低一年级。年级的变化就涉及到培养方案的变化,所需修读课程的变化,在短时间学习新的课程,或同一时间修读更多的课程,对个人来讲学习强度都是非常大的。加之学生并不是完全了解方案带来的一些列变化,如若教务老师未对其培养方案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很可能学生错失课程未修读而不自知。

教学过程与学生管理的切合度不够,也就是教学口工作人员与学生口负责人员缺乏紧密的配合与协作过程,双方发现的问题只是单点提醒单点处理,也因此成效并不能达到最好。

3 校内学业预警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业预警依据学校教学管理规定和各个专业培养方案设定要求,在每个学期初对学生上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审核。以某高校为例,预警条件为学生在一个学期修读的必修课有50%以上不及格者,对其进行学业预警,由培养单位填写学业预警通知单,并送达学生本人,通知学生家长。

目前校内学业预警系统主要呈现的特点为:事后处理型、单点推进松散性、以及特殊型学生群学业跟踪缺失。通俗的说就是:现有的学业预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也就是期末考试成绩录入系统之后进行的统计汇总,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预警是个空白,以阶段某个时刻点代替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时效性。

目前校内的预警的侧重点只是针对学生成绩做出预警,忽略了与学生成绩密切相关的学生教学过程预警,教学过程效果包括平时上课出勤情况、作业情况、学习态度等。成绩仅仅作为最后呈现的一个结果。实际上教学过程是很复杂的,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课程构成的综合性过程,所以说单从学生成绩出发进行预警稍显片面性和不完备。

针对特殊型学籍异动学生群体,如转专业学生、退役复学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无特殊性质但学习能力显著不足学生,缺乏动态连续跟踪,单一教务方面目前无法完成筛选、重点监测、收集、持续跟踪该群体学生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从而也无法汇总统计得出多样多形式的预警报告。

家校沟通交流预警信息的方式单一、单向,现行做法是对于符合预警条件的同学制作预警函,一份由辅导员老师送达学生本人,一份通过邮寄的方式来告知预警学生家长学生目前在校学习方面相关信息,部分家长对于预警函的了解的和重视也存在欠缺,所以该形式并不能及时有效地保证学业预警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4 提升高校学业预警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高校建立学业预警机制,目的旨在“教育关口前移,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对于课程欲发展成不及格状态趋势的同学或学习出现困难的同学,给予其有更多一些时间去了解个人学习现状。让授课老师及早发现学生发展状况,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提示。让相关辅导员老师及时参与进来,了解学习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性的给予帮助,并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学生、家长与学校三方的积极沟通、协作,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去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顺利完成课程学习,达到规避不及格问题发生的效果。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三位一体综合协作真正凸显“以学生为本”的治学理念。

提升学生学业管理,着力实现学业过程中的全面性、持续性预警,推动学业预警工作的稳步开展,保障学业预警成效的实现,帮助学生以良好学习状态完成学业,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实现全面预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多维立体式学业预警体系,健全学业预警制度。以校级统筹为主导,二级学院教学口、学生口为主体的三方学生学业预警工作体系。转变以往教务单一分类汇总预警信息,转变单一的对学习困难同学进行说服教育的解决问题方式,转变家庭对学生学业情况被动式接受结果。学校各职能老师和学生家庭应保持持续沟通、密切联动、形成统一教育合力,帮扶共建,共同修正学生学业问题。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自觉地实时查询培养方案学业完成情况,对不明事宜积极和教务老师沟通,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

(二)学业预警机制管理与完善精细化,在学业预警流程中纳入教学过程性警示,将预警分为期中后和期末后预警两个阶段,期中考试时间点实际上是课程教学的一个中间节点,也是能对后期学习情况有效指导的一个阈值。教学周期考试以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状态大概率间接的反映出学生课程不及格潜在可能性,涉及期中考试的科目更加突出。通过期中后首次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项信息进行汇总、归纳、分析。将汇总结果反馈到二级学院,此时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及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干预,从教师角度给予提醒,以警示学生合理安排自身的学习计划,从而促进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另一方面根据课业反馈信息辅导员老师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谈话谈心了解学生课业问题与之相关的其他原因,为学生提供多形式帮扶方式,避免因课程不及格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实现学业的全面性预警。

将教学过程管理融入到预警流程中来,不再单一关注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成绩问题,更多地去重点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具体包括上课出勤率占比、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质量、小组讨论活动积极参与度、各种学习讲座和其他课外奖赛活动的参与情况等。通过全面的综合的了解和分析,更能及早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提供解决方案,从而预防某些不良结果。

完善现有学业预警管理流程,构建持续型迭代关注。对特殊学生群学习过程及学习质量进行持续性的动态跟踪,定制自习辅导方案,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并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帮助他们修完课程、顺利毕业。特殊型学生群主要针对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役复学学段的学业情况,这类学生面临的统一问题是降级到低年级后因培养方案变化导致课程体系的变化。学生常常对个人情况不是完全了解,对新方案课程体系的陌生,此时辅导员和教务老师要做到协力互助,辅导员老师督促学生加紧学习,重点关注个人学习情况,教务老师要一对一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方案课程内已完成课程和待修读课程详细指导,并记录该生的特殊情况,每一个学期进行动态查询和跟踪以免因疏漏导致课程错修、漏修情况发生。

预警形式多样化管理,也是教学过程精细化预警的一个体现,除了目前课程门数预警以外,按照教学大纲课程考核的标准增加平时成绩预警、期中考试预警。平时成绩包含了出勤和各项作业。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按比例组合成课程的总成绩,通过计算各自对整个课程的影响值来预判学生是否能够按时按量完成课程,如果不能予以警示。

通过以上几点方法,完善现有的预警机制,将成绩效果事后型与课程过程事前型有机结合起来,将单一的家校预警形式多样开展起来,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生自我教育三位一体式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实现一校一生一家三师多点联动(1校:学校;1生:学生;1家:家长;3师:教务老师、辅导员老师、授课老师)。切实努力实现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业情况;授课老师课程警示进行数据反馈;辅导员老师全方位沟通,挖掘学生学业困难的深层次原由,有针对性的找寻解决问题方案,建立积极的帮扶方法;教务老师对学生学业进行全面指导,并对授课老师反馈的信息数据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动态跟踪学生课程完成情况,尤其是特殊型学习群体学生。同时以二级学院为主体,全面统筹三者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协力互助,共同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形成教育合力,及时纠偏,及时警示,有效干预,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 郭连生,柳贝贝.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构建与研究[J].热点透视,2022(2):64-71.

[2] 李轶文,朱桂萍.高校二级院系学业预警工作优化探析[J].科教导刊,2022(3):1-4.[3]朱李楠,许帅. 基于课程关联性的高校学业预警体系构建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4): 433-437.

[4] 马成瑶.高校学业警示制度的运行现状与改进方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6,32(3):98-102.

[5] 吴新华.高校学生学业预警系统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6:45-48.

作者简介:李艳红(1985年),女,河北张家口人,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硕士学历。

【项目基金】本文为渤海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课题,“OBE导向下二级学院过程教学管理的学业预警机制 研究”(编号:BHUXJGZ202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