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课后服务管理问题研究
文长江
甘肃省华亭市马峡镇中心小学
“双减”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核心目标之一是通过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城市课后服务快速推进的同时,农村地区课后服务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农村课后服务管理作为保障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深入研究农村课后服务管理问题,对于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减”背景下农村课后服务管理现状
(一)课后服务开展情况
目前,多数农村学校已按照政策要求开展课后服务,服务内容主要以作业辅导为主,旨在帮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解决学习疑难问题。部分学校也尝试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如简单的体育游戏、绘画课程等,但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服务时间基本与城市学校保持一致,通常在放学后延长1 - 2 小时 。
(二)管理模式
农村课后服务管理模式多采用学校自主管理,由学校领导统筹安排,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具体实施。在管理过程中,较少与家长、社区进行深度合作,缺乏多方协同管理的意识和机制。学校内部也尚未形成完善的课后服务管理体系,在课程设置、人员安排、安全保障等方面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督。
二、农村课后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1、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许多农村学校没有制定专门的课后服务管理制度,对于课后服务的目标、内容、流程、评价等方面缺乏清晰的规定。这导致课后服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随意性较大,难以保证服务质量。
2、监督与评价机制缺失:在农村课后服务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课后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对课后服务的效果、教师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不利于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二)师资力量薄弱
1.、教师数量不足:农村学校本身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数量有限。在开展课后服务后,教师既要承担正常的教学任务,又要负责课后服务工作,工作负担大幅增加,导致部分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课后服务,影响服务质量。
2.、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教师大多以学科教师为主,缺乏专业的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教师。这使得课后服务在开展兴趣培养、特长发展类课程时面临专业师资短缺的困境,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三)家校社协同不足
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对课后服务的认识不足,参与课后服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家长甚至将课后服务视为学校的责任,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
三、农村课后服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课后服务的开展。学校缺乏改善硬件设施、聘请专业教师、开展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资金,导致课后服务资源匮乏,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地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这种观念下,课后服务容易被简单地等同于作业辅导,而忽视了其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利于课后服务的多元化发展和科学管理。
四、优化农村课后服务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教育部门应指导农村学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后服务管理制度。明确课后服务的目标、内容、服务对象、师资配备、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规范课后服务流程,确保课后服务有章可循。
2.、构建监督与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的监督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学校内部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课后服务的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同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从学生发展、家长满意度、教师工作表现等方面对课后服务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
(二)加强师资建设
1.、合理调配师资: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等方式,合理调配农村学校师资,缓解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参与课后服务,为农村学生带来优质的教育资源。
2.、开展教师培训: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相关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学科知识,还要包括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内容,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升教师开展多样化课后服务活动的能力。
(三)加大资源投入
1、改善硬件设施: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在课后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建设标准化的运动场、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等,配备必要的教学器材和设备,为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2、保障经费支持:建立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除了政府财政拨款外,还可以通过社会捐赠、家长合理分担等方式筹集资金。设立课后服务专项经费,用于教师补贴、课程开发、设备购置等方面,确保课后服务的持续稳定开展。
(四)强化家校社协同
1、提高家长参与度: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沟通平台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向家长宣传“双减”政策和课后服务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鼓励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的管理和监督,为课后服务的开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2、整合社区资源:学校应主动与农村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充分挖掘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例如,邀请社区内的文化艺人、农业技术人员等担任课后服务的兼职教师,开展乡土文化传承、农业实践等特色课程;利用社区的活动场所,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增强课后服务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双减”背景下,农村课后服务管理对于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村课后服务管理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资源投入不足、家校社协同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课后服务的发展。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师资建设、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家校社协同等策略,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课后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农村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未来,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持续关注和改进农村课后服务管理工作,为农村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该论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市级课题《农村课后服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立项号:PL[2023]GH505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