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赵思佳
长岭县第二中学 131500
摘 要:新高考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在这场变革中,思辨性阅读教学成为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一环。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更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有效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是众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相关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深度思考、组织合作探究等方式,为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思路,助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成长。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思辨性阅读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敏锐的思辨能力,才能在海量信息中去伪存真、深入思考。但在实际教学中,思辨性阅读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因此,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迫在眉睫。本文围绕新高考改革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展开,旨在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引导深度思考,培养思维品质
在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广袤天地中,教师宛如智慧的引路人,承担着引导学生深度潜入文本内核的重任。深度思考绝非浅尝辄止,而是要求学生对文本所承载的信息展开全方位的剖析。分析,即拆解文本的语句、结构与修辞,洞察其构建逻辑;综合,则是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梳理出文本的主旨脉络。比较不同文本或同一文本的不同元素,有助于学生明晰其独特性与共性。抽象与概括更是关键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文字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与普遍规律。通过这样的深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得以锻造,不再被文本的表面迷惑,能够迅速抓住核心要点;敏捷性促使他们在阅读时快速反应,高效处理信息;灵活性助力其从多元视角解读文本,不拘泥于定式;批判性让学生敢于质疑、辨析文本观点;独创性则激发学生生成新颖且独到的见解。如此一来,学生在面对各类文本时,方能凭借良好的思维品质,精准挖掘深层含义,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立且深刻的见解【1】。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聚焦于《沁园春·长沙》中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一关键语句。起初,学生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觉得不过是作者对天地主宰者的简单疑问。但教师敏锐地察觉到契机,适时引入当时风雨如晦的时代背景。彼时,中国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军阀混战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学生们听闻这些,开始陷入沉思,课堂上逐渐响起热烈的讨论声。有的学生满脸疑惑,率先提出:“既然当时社会如此混乱,那毛主席写下这句话,真的只是在探讨自然主宰吗?” 这一疑问如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肯定不是,结合背景,毛主席看到山河破碎,内心肯定焦急万分。” 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大家逐渐明晰,青年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广袤天地,绝非单纯探讨自然主宰。这一追问,背后彰显出的是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与担当精神。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诗词的浅层次语义,而是沿着时代脉络,一步步深入挖掘词句背后蕴含的深厚时代意义与作者炽热的家国情怀。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切实培养,他们学会透过文字表象,探寻作品深层的精神价值,对文本的理解上升到全新高度,不再被表面文字束缚,而是能精准把握作者跨越时空传递的伟大精神力量。
二、对比拓展阅读,拓宽思辨视野
在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中,对比拓展阅读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广阔思维天地的大门。当学生将多篇紧密相关的文本置于一处进行对比研读时,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一文本的线性思考模式,而是拥有了多维度审视文本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文本间在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细微差异,精准洞察不同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同时,通过剖析文本所传达的核心思想,能深刻领会作者各异的思想观点。更为关键的是,联系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能挖掘出其背后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如社会风貌、文化思潮等【2】。这种全方位的对比,促使学生思维的广度不断拓展,不再拘泥于某一文本的狭小范畴;思维深度也得以深化,能够从现象深入本质,理解文本蕴含的复杂意义。如此一来,学生在对比拓展阅读中,逐步成长为具备深刻思辨能力的阅读者。
在教授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劝学》和《师说》时,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开启对比阅读之旅。课堂上,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下,认真剖析两篇文章。在分析《劝学》时,学生们发现荀子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深入浅出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积累知识需持之以恒的方法。而研读《师说》时,韩愈则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着重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与择师标准。学生们在对比中热烈讨论,有的指出两篇文章侧重点虽不同,但本质上都围绕学习这一永恒主题。有的进一步思考,从时代背景出发,探究为何荀子侧重学习方法,而韩愈更关注从师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对两篇文章内容理解得更为透彻,还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学习,思维视野得到极大拓宽,思辨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稳步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改革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意义重大。通过引导深度思考,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组织合作探究,则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提升思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更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然,教学策略的实践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改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治澄.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24.DOI:10.27868/d.cnki.gtsxx.2024.000045.
[2]杜金璞.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核心的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24.DOI:10.27216/d.cnki.gysfc.2024.0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