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析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下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实践策略

作者

雷丽娜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重庆 400043

摘要: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初高中教学衔接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持续发展,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但目前依然存在教学目标衔接不紧密,教学内容衔接不畅通,教学方法衔接不协调的问题,为此要明确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目标体系,整合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教学内容,创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教学方法,加强初高中教师协作与专业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初高中教学衔接;实践策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不同教育阶段都承担着重要使命。随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初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两个阶段思政课教学衔接,能够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持续提升奠定坚实基础,确保思政教育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下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下初高中教学衔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持续发展,也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助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持续发展

思政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使学生修身、立德和成才,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1]初中阶段为基础铺垫,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深入拓展,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的认识逐步深化,促进其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认知体系。

(二)促进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实现初高中教学衔接有利于构建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学体系。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脱节,使各阶段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具连贯性、教学方法更适配学生发展阶段,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彰显思政教育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当前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下初高中教学衔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衔接不紧密

思政课堂存在教学部分目标层次不清、操作性不强的问题。[2]初中思政课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对基本道德规范、法律常识等基础知识的了解与认知,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初步培养。而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更强调对政治理论、社会制度等深层次知识的理解与分析,注重学生辩证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二者在目标设定上缺乏明确的递进性与连贯性规划,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跳跃感与不适应。

(二)教学内容衔接不畅通

初中思政课内容相对浅显、直观,多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与故事为主。高中思政课内容则理论性、系统性更强,如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模块涉及大量抽象概念与原理。初高中教学内容在过渡上缺乏有效的铺垫与延伸,致使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时面临较大的知识跨度与理解难度。

(三)教学方法衔接不协调

初中思政课教学多采用情境教学、活动教学等较为生动活泼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为主。高中思政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更注重课堂讲授、理论分析与深度讨论。教学方法的突变使得学生难以快速适应高中学习节奏,影响学习效果与积极性。

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下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实践策略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下的初高中教学衔接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思政课有针对性地采取思政教育措施,实现课标、教学、教材等多个方面的有序进阶。[3]

(一)明确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目标体系

1.构建分层递进的目标框架

依据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制定分层递进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初中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初步的法律意识和对国家社会的基本认知为主要目标,如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了解基本法律权利义务等。高中阶段则在初中基础上,着重提升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深度理解、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意识,如深入理解国家政治制度运行机制、分析经济全球化影响等,使教学目标形成从基础到高阶的有序衔接。

2.注重目标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在制定初高中教学目标时,要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目标贯穿其中。既要考虑各阶段目标的独特性,又要确保目标之间的连贯性与互补性。例如,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初中阶段可侧重于个人品德修养与家庭、学校价值观的养成,高中阶段则拓展到社会价值观与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使学生的价值观体系逐步完善与升华,体现从个体到社会再到国家的递进逻辑。

(二)整合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教学内容

1. 梳理教学内容脉络

对初高中思政课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脉络。从国家、民族、学生自身需要等六个方面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初中阶段可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感知其内涵,高中阶段则从理论高度深入剖析其在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与作用,实现内容的递进式整合。

2.开发衔接性教学资源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衔接需求,开发补充性教学资源。如编写初高中思政课衔接教材或教学辅导资料,将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的拓展内容有机融合,设计具有连贯性的教学案例与探究活动。例如,以社会热点事件为素材,从初中的现象认知层面到高中的本质分析与理论应用层面设计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迁移与思维提升。

(三)创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教学方法

1.搭建过渡性教学方法桥梁

在初中生动活泼教学方法与高中理性分析教学方法之间搭建过渡桥梁。例如,在初中教学中适当引入简单的理论分析与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初步思维能力;在高中教学初期,继续采用情境创设、案例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缓解学习压力。如在高中经济生活课程开始时,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消费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消费行为背后的经济原理,逐步过渡到系统的理论讲解与深度讨论。

2.实施差异化与多样化教学方法

根据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方法。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较强,可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高中学生抽象思维逐渐发展,可增加专题研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可灵活采用课堂辩论、小组项目研究或实地调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加强初高中教师协作与专业发展

1.建立教师交流合作机制

搭建初高中思政课教师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集体备课与教学观摩等。例如,通过区域内的教研联盟组织初高中教师共同研讨教学内容衔接点、教学方法过渡等问题,分享教学经验与资源。初中教师可向高中教师了解学生后续学习需求与知识储备要求,高中教师可借鉴初中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促进双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融合。

2.开展针对性教师培训

针对初高中教学衔接需求开展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初高中教学内容与方法差异、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衔接教学策略等。例如,通过专家讲座、工作坊等形式,提升教师对教学衔接重要性的认识与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开展衔接教学研究与实践创新,推动教师在教学衔接过程中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美容,陈迪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3.

[2]张彩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图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4):4-8.

[3]马宝娟,张婷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学,2020(02):4-8.

[4]高国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育,2019(05):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