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革命论中国化历程及其时代价值
李淼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成都市610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革命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构成,蕴含着深邃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革命论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开启了独特的中国化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发展。在当代,马克思主义革命论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激励我们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论;中国化历程;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革命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革命论传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的革命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内涵与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马克思深刻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这清晰地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当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进而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革命的重要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由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的差异,必然会产生矛盾和斗争。当这种矛盾和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革命。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二)革命的类型与形式
马克思主义革命论将革命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较为重要的类型。政治革命主要是指以夺取政权为主要目标的革命,它旨在推翻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社会革命则更为深刻,它涉及到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是对整个社会的全面改造。马克思指出:“每一次革命都破坏旧社会,所以它是社会的;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是政治的。”[2]
革命的形式主要包括暴力革命和和平过渡两种。暴力革命是指通过武装斗争、暴力手段推翻旧政权的革命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不愿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情况下,暴力革命是必要的手段。“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3]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暴力革命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和平过渡则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并不排斥和平过渡的可能性,认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果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如统治阶级的开明、社会矛盾的缓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等,和平过渡是有可能实现的。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和平过渡的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科学性源于其对唯物史观的深刻把握。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这一规律为马克思主义革命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尖锐。因此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4]。
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重要本质特征,它突出强调对现实的批判与变革,以打破旧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为根本目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5]这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处境,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基础和核心特征,它强调革命理论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指导革命行动,推动社会变革。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这深刻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实践性本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实践性。
二、马克思主义革命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奠定基石
1919年,五四运动如一声惊雷,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次运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将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毅然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大革命的失败为党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促使党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七会议”及时批判并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探索。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积极倡导并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政策,使党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卢沟桥事变”后,党始终积极维护统一战线,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和灵活的游击战术,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前行
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任务。在农业改造方面,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农业合作化理论,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从互助组逐步发展到初级社,最终建立高级社,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手工业改造则通过合作化的方式,经历了生产小组、供销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党运用和平赎买理论,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从加工订货逐步过渡到公私合营,1956年底基本完成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正式建立,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伟大实践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7]。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以苏联为鉴,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对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困难,农村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随后,党及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在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牢记“两个务必”。在文化建设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的探索虽然历经曲折,但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新突破
改革开放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变革理论为依据,旨在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如春风化雨,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承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社会主要矛盾方面,党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总任务和战略布局上,明确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党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考量和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提出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解决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革命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与价值
(一)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在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而马克思主义革命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推进改革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马克思主义革命论强调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就需要通过革命或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马克思主义革命论强调革命是一种彻底的变革,是对旧制度、旧秩序的否定和超越。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敢于突破传统的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敢于突破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应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过剩严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措施,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论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革命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马克思主义革命论强调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从落后向先进的过程。这一观点为认识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过程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马克思主义革命论强调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为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奋斗和努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广大扶贫干部深入贫困地区,扎根基层,与贫困群众一起艰苦奋斗,通过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教育扶贫等措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历史性的减贫目标。在科技创新领域,科研人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探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推动了中国科技的不断进步。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革命论以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革命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断前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革命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6.
[4]张彤.论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演进及实践[J].西部学刊,2023,(02):44-4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7]于文霞,苏振华,赵邨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阶级斗争[J].吉林师大学报,1960,(01):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