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思辨 点亮课堂

作者

梁红玉

龙岩市上杭县南阳中心小学 3642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到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强调阅读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以达到“以文启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托任务驱动,引领学生站在“思辨”的角度,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由此循序培养学生勤学好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一、开展思辨性阅读的意义

(一)思辨性阅读鼓励学生突破常规,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文本,从而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激发创新灵感。对于同一篇文学作品,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个人经历、性格特点和知识背景的差异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这种多元的解读和思考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分析文本中所呈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够迅速理清头绪,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现状

(一)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重点放在字词的解释、段落的划分和文章主旨的概括上,而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二)对思辨性阅读重视程度不足。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思辨性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导致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和思维的碰撞,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任务驱动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任务,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利用问题构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先播放了海底景色的视频,各种各样美丽的鱼穿梭在海藻、海草、珊瑚之间,美丽的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随后提问:“这么美丽的海底,是不是没有一点声音呢?”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海底很安静,没有一点的声音,因为海底的动物们都不会说话。”有的孩子立刻反驳:“海底是有声音的,人有人语,鸟有鸟语,海底的动物也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于是引入课文第一段“海底是不是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鱼都在窃窃私语。”接着追问“会有哪些声音呢?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表达的愿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解决向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二)立足文本实际,设计学习活动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教师应立足课本,延伸课外,联系生活,根据小学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活动。比如在开展《田忌赛马》阅读教学时,我首先带领着学生通读一遍课文,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后,重点落脚点在第十一到第十三自然段赛马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充分朗读文章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演一演孙膑从观察田忌之前与齐威王赛马到想到对策然后对局赛马的故事,借助课后习题再演一局齐威王想赢比赛该怎么办(利用之前赢比赛的思维),生生一起、师生一起全方位及时给予评价。这样,孙滨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就变得真实可感了。在主题学习中,除了上述提到的阅读、表演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讨论、演讲、画图、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重在引导他们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且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问题驱动,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教师就要从文本中找出合适的思维训练点,由问题驱动阅读,让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将无形的思维转化成有形的语言。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我首先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抓住“窜”“扑”“逮”这三个动词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巧设问:这三个动词分别写谁?力度怎样?从中看出了怎样的形势?在学生的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最后分析出:“窜”看出狐狸速度很快,想逃命,“扑”看出老虎的力度很大,很凶猛。在学生理解到了老虎很凶猛的情况之下,我马上拿出一幅老虎和狐狸的图片出来进行对比,让同学们进行思考,老虎和狐狸从重量上来进行对比,然后启发他们进行讨论。在图形的对比中,我马上提出一个问题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情况之下,狐狸会是什么样子的遭遇呢?从学生分析的“狐狸太轻了!”“如果老虎压在狐狸的身上,狐狸可马上就成为了‘狐狸饼’”等回答中。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理解到了老虎是很凶猛的。在顺势理解的基础之上,我进行总结的时候专门说了一句:“哦,那只巨大的老虎扑住了弱小的狐狸。”全班不约而同回答:“狐狸必死无疑!”接着我让学生辨析:故事的结尾和刚才分析的怎么截然不同?让学生通过文本来进行具体的理解狐狸是怎样一步一步诱骗老虎上当。并找出关键句“狐狸说老天爷派它来管百兽。让老虎松开了爪子,狐狸完全可以趁机逃跑啊,为什么它不仅不逃,还摇着尾巴继续它的下一招。”从学生分析的“因为狐狸在用第一招的时候,已经看出这是一只愚笨的老虎,是很好骗的。”的回答中,已经看出学生透过文本进行合理的推理。

四、结语

总之,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推广和实践意义重大。虽然目前存在一些挑战,但只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不断优化教材和教学资源,就一定能让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助力学生思维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荣华. 小学阅读思辨性问题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C 刊,202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