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作者

韩丹丹

新泰市禹村镇初级中学 山东省新泰市 271200

一、初中数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与课程特征

初中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其目标定位需兼顾知识传承与能力发展。从课程性质看,初中数学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与发展性三重特征:基础性体现在对算术、代数、几何等基本知识的系统传授;工具性强调数学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发展性则指向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的演变反映了教育理念的转型。从 " 双基教学 " 到 " 三维目标 ",再到 " 核心素养 " 的提出,初中数学教育逐步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当前,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已成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依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初期,其思维逐步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需注重概念形成的渐进性,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抽象概念,借助直观模型辅助理解,最终实现符号化表达。例如,在引入 " 函数 " 概念时,可通过温度变化、路程问题等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再抽象出函数定义,最终建立函数模型。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理论建构与方法论

(一)教学原则的优化

1. 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通过问题驱动、任务导向等策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在”图形与坐标”教学中,可设计”校园平面图绘制”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坐标系、确定比例尺,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2.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可通过弹性作业设计、小组合作等方式,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支持。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基础作业可侧重解法练习,拓展作业可引入实际问题建模,满足差异化需求。

3. 关联性原则:强化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例如,在”相似三角形”教学中,可关联全等三角形、比例线段、三角函数等知识,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

(二)教学策略的创新

1. 概念教学的情境化:将抽象概念置于具体情境中,通过”问题—探究—归纳”路径实现概念建构。例如,在”概率”教学中,可设计”掷骰子游戏””彩票中奖率分析”等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归纳概率定义。

2. 规则教学的程序化:针对数学运算、公式推导等规则性知识,采用”示范—模仿—变式”策略。例如,在”因式分解”教学中,教师首先示范提取公因式法,学生模仿练习后,引入分组分解法、公式法等变式,逐步掌握分解技巧。

3. 问题解决的模型化: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抽象—建模—求解—验证”过程培养应用能力。例如,在”最优化问题”教学中,可引入”快递路径规划””生产成本控制”等案例,指导学生建立线性规划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信息技术的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全新工具。动态几何软件(如GeoGebra)可直观展示图形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几何性质;统计软件(如Excel、SPSS)可辅助数据处理,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在线平台(如Khan Academy)可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支持自主学习。但需注意,技术运用应服务于教学目标,避免" 为技术而技术" 的形式化倾向。

三、初中数学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

传统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存在局限性,需构建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维度的拓展

1.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2. 思维品质评价:通过开放性题目、项目式作业等,评估学生的逻辑推理、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设计”设计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花坛”问题,考查学生优化意识与建模能力。

3. 学习态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课后自主学习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习惯。

(二)评价方式的创新

1. 表现性评价:通过数学演讲、实验报告、数学小论文等形式,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后,可要求学生撰写”社区居民阅读习惯调查报告”,考查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能力。

2. 档案袋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典型作业、错题分析、反思日志等,动态跟踪发展轨迹。

3. 同伴评价与自我评价: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开展互评;通过反思日志、学习计划制定等,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四、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其专业发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师需从 " 知识传授者 " 转变为 " 学习引导者 ",树立 "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 的教育观。这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将 "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融入教学设计,关注学生数学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

(二)教学能力的提升

1. 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深化:教师需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与学情分析知识的整合。例如,在”二次函数”教学中,需理解函数概念的数学本质,掌握”情境引入—图像分析—性质探究—应用拓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分析学生的认知难点(如参数对图像的影响)。

2. 教学研究能力的强化:通过行动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反思教学实践,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例如,针对”学生几何证明困难”问题,可开展”几何证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通过前后测对比分析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

(三)合作与反思机制的建立

1. 校本研修共同体建设: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分享与专业对话。例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比较不同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 反思性教学实践: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日志、教育叙事,通过自我反思改进教学实践。例如,在”方程的应用”教学后,反思情境创设是否贴合学生生活经验,问题设置是否具有梯度性。

五、结论

初中数学教育是培养理性思维与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其改革需立足核心素养培养,构建 " 教学—评价—教师发展 " 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可有效提升数学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路径,推动初中数学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1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 史宁中 . (2018). 数学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教学 . 课程·教材·教法 , 38(1), 40-44.3. 曹一鸣 . (2020).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