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在艺术阅览室的服务需求与满足
任立君
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师范学院图书馆 012000
引言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艺术阅览室已成为传播美育理念、推动文化普惠的重要平台。特殊群体,包括残障人士、老年人、少数民族群体及社会弱势人群等,由于其生理、心理或社会环境等原因,在艺术阅览体验、服务可及性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公众的特殊需求。如何科学识别并有效满足这些需求,是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实现文化公平和社会包容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艺术阅览室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特殊群体在实际服务获得与体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便和障碍。本文将结合实际,梳理特殊群体在艺术阅览室的核心服务需求,分析现状与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助力艺术空间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和人本。
一、特殊群体在艺术阅览室的主要服务需求
特殊群体的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点。首先,残障人士对于无障碍通道、语音导览、盲文材料、手语服务等基础设施和辅助技术有迫切需求。无障碍环境能保障其平等进入艺术空间、独立获取艺术信息的权利。其次,老年人群体在阅览空间舒适度、照明、座椅布局、听力与视力辅助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他们更希望获得温馨、安静、便于交流的阅读氛围。再次,少数民族及文化弱势群体则对母语艺术资源、文化习俗相关展陈、跨文化交流平台等表现出明显关注。对于长期病患、社会边缘群体等,艺术疗愈性活动和心理支持同样成为重要需求。总体而言,特殊群体希望在艺术阅览室获得公平、便捷、友好和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实现艺术参与权、信息获取权和社会交流权。
二、艺术阅览室现有服务状况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艺术阅览室在空间改造、服务创新和资源配置方面取得一定进步。部分城市艺术阅览室已设有无障碍通道、电梯、坡道、轮椅等辅助设施,开设了为视障人士服务的有声书和盲文艺术图书,并在志愿服务团队建设上有所加强。但整体来看,特殊群体服务体系仍存在短板。首先,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艺术阅览室无障碍设施不连贯、设计不合理,影响特殊群体顺利出入和自由活动。其次,艺术资源供给不足,专为特殊群体定制的艺术书刊、数字内容、体验项目等种类有限,缺乏持续更新和多元选择。再者,专业服务队伍薄弱,缺乏对残障服务、老年心理、文化多样性的专业培训与支持。部分阅览室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信息无障碍建设水平较低,致使特殊群体难以便捷享受线上艺术服务。
三、特殊群体艺术服务需求满足的路径与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艺术阅览室应以提升服务可及性和包容性为核心,采取多元化举措。第一,优化空间与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大无障碍通道、电梯、扶手、盲道、低位台席等基础设施投入,完善语音提示、盲文标识和感应门禁,实现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和细节化。第二,丰富适合特殊群体的艺术资源。持续采购和开发盲文、音频、简明易读、母语等多类型艺术书籍,开设触摸画展、立体展品等体验项目,满足不同需求群体的艺术欣赏和学习。第三,提升数字化与智能服务能力。建设无障碍数字阅读平台,开发配备语音识别、手语翻译、智能导览等功能的艺术 APP,推动优质艺术内容线上线下同步共享。第四,强化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对馆员、志愿者的残障服务、心理疏导、多元文化培训,成立特殊群体服务专员岗,定期开展艺术互动、疗愈性活动,增强特殊群体参与感和归属感。
四、艺术阅览室特殊群体服务的社会意义与推广价值
为特殊群体提供高质量的艺术阅览服务,不仅是文化服务公平性的体现,也是推动社会融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艺术空间的开放与包容,有助于消除社会偏见、缩小文化鸿沟,提升特殊群体的自信心与社会参与度。另一方面,艺术服务的多样化、专业化,有助于丰富特殊群体精神世界,增强其审美能力和创造活力,激发社会各界对艺术普及和弱势关怀的共识。艺术阅览室在实践中还可发挥桥梁作用,通过组织特殊群体与普通读者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群体间的理解和尊重,增强社会凝聚力。此外,艺术服务创新可推动相关行业和社会组织协同发展,形成文化 + 公益、文化 + 康养、文化 + 科技等多元联动,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示范和样板。
五、进一步提升特殊群体艺术服务水平的建议
未来艺术阅览室特殊群体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协同发展。首先,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将特殊群体服务纳入文化服务体系考核和经费支持范畴,出台具体的设施标准和服务规范。其次,强化多方合作机制,联合残联、老年协会、社会组织、志愿团体等共同参与艺术服务的策划、组织与推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服务生态。第三,积极探索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的艺术服务新模式,推广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和智能推荐,不断提升服务精准度和覆盖面。第四,加强服务宣传和社会倡导,提高全社会对特殊群体文化权益的关注与支持,营造包容、开放、尊重差异的文化氛围。
结论
特殊群体在艺术阅览室的服务需求及其满足,是衡量社会文明和文化公平的重要标准。通过完善无障碍设施、丰富资源类型、强化数字化与专业服务、推进多方协同等措施,能够显著提升特殊群体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未来艺术阅览室应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健全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机制,推动艺术空间更加包容、普惠与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莉莉. 公共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研究现状与趋势[J]. 图书馆 , 2022(6): 41-47.
[2]陈淑珍. 无障碍服务在图书馆艺术阅览室中的实践与探索[J].图书馆论坛 , 2023(1): 112-117.
[3] 李明 . 公共文化空间中弱势群体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研究 [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 2023(8): 89-95.
作者简介
任立君(1970),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本科,副研究馆员
邮编:0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