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两创” 背景下融入孔繁森精神的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赵晨阳 卜美玲 穆晓颖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山东菏泽 274000
一、研究背景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 [1] 明确指出,要 “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 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基层卫生健康事业作为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成效。2023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 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建成一支素质较高、适应需要的乡村医生队伍。孔繁森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为新时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价值塑造提供了精神坐标。如何将孔繁森精神深度融入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既有扎实专业技能又有深厚为民情怀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健康卫士,已成为当前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命题。同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孔繁森精神需要不断创新和承继[3]。将孔繁森精神与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相融合,可以使孔繁森精神在实践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孔繁森精神的“两创”建设[4]。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以高等医学院校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实践为分析锚点,聚焦孔繁森精神的价值内核与培养过程的融合机制,提出包含课程思政嵌入、实践场景浸润、导师引领示范等具体路径的培养策略,并构建“价值认同—能力培育—实践转化”的三维分析模型,不仅进一步拓展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理论维度,并且为破解基层医疗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现实难题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对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可以进一步推动孔繁森精神的“两创”建设。
三、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并发放《孔繁森精神与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融合现状问卷》,收集高等医学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反馈及建议,进一步明确孔繁森精神与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融合现状,提炼关键因素并进一步优化路径框架中的核心要素。问卷设计全面,覆盖了高校大学生对孔繁森精神的了解程度、孔繁森精神融入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多个维度。在发放的 200 份问卷中,成功回收180 份,其中150 份被确认为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 83.3% 。
四、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 高校大学生对孔繁森精神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调查
在问卷“您对“孔繁森精神” 的核心内涵(如扎根边疆、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等)是否了解?”一题中,仅 16.7% 的学生表示 " 非常了解",45.3% 选择 “一般了解”,更有 10% 的学生明确回答 “完全不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孔繁森精神的价值传导存在显著断层 —— 超半数培养对象对这一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高度契合的精神体系缺乏必要认知,系统理解深度与职业认同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乡村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育 "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的基层健康守门人,而孔繁森精神中 " 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 的价值内核,与 " 以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 " 的全科医学理念具有高度耦合性。但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对这一精神资源的转化利用明显不足,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学生未来在基层服务中缺乏持续的精神动力。因此,应进一步将孔繁森精神有机融入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2. 高校关于宣传孔繁森精神相关活动的开展情况调查
在问卷 " 您所在院校或院系是否开展过孔繁森精神与基层医疗服务结合的主题活动? " 一题中,仅 4.7% 的学生表示 " 经常开展 ",21.3%的学生选择 “偶尔开展”, 28% 的学生认为 " 很少开展",而高达 46% 的学生表示 " 从未开展 "。另一项关于 " 您认为现有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孔繁森精神等基层服务类职业精神的融入程度如何? "的问卷数据更值得关注: 50% 的学生认为 “融入程度一般”,36.6% 的受访者表示 " 融入较少",仅有 8% 的学生认为”融入非常充分”。
上述调研结果提示,当前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孔繁森精神的融入现状亟待改善。具体表现为:相关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频率显著不足,精神内核的渗透范围存在明显局限;院校层面对于孔繁森精神与全科医学教育的内在关联重视程度欠缺,校园内尚未形成 " 学孔繁森精神、践基层医者使命" 的浓厚文化氛围。
3. 高校大学生对孔繁森精神相关课程评价调查
在问卷 " 您对当前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涉及职业信念、基层服务意识的教育环节(如课程思政课、职业素养课等)是否感兴趣? " 一题中,仅 3.3% 的受访学生表示 “非常感兴趣”, 14.7% 的学生选择 “比较感兴趣”, 26.5% 的学生认为 “兴趣一般”,而明确表示 “兴趣较低”的学生占比达 48.7% ,另有 6.8% 的学生直言 “完全不感兴趣”。在 “您认为当前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涉及职业精神(如孔繁森精神)的教学方式如何?”一题中,高达 62% 的学生认为 "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16% 的学生表示 “理论讲授结合案例分析”,仅 16.7% 的学生认为 “理论、案例与实践(如模拟基层诊疗场景)多维度融合”
上述数据提示,孔繁森精神融入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院校与教师层面的重视程度与引导能力不足,尚未形成精神培育与专业培养的协同机制;二是教学方法创新滞后,未能突破传统理论讲授范式,难以激发学生情感认同;三是复合型师资储备薄弱,既懂医学教育规律又深谙孔繁森精神内涵的教师资源短缺;四是学生群体对精神内核的具象化理解存在障碍,影响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效能。
4. 孔繁森精神融入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过程的意义调查
在" 您认为孔繁森精神融入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过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题中, 93.3% 的学生认为这一融入有助于提升 “医者仁心” 的职业素养; 92% 的受访者指出能够增强扎根乡村、服务基层的职业使命感; 85.3% 的学生认为可以传承 “无私奉献”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33.3% 的学生表示能深化对乡村医疗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认知。在问题 " 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将孔繁森精神深度融入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 中, 72% 的受调查者明确表示 " 非常有必要 "。上述数据表明,学生对孔繁森精神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且普遍认为其融入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具有多维现实意义。
五、建议
(一) 强化孔繁森精神的教育理念
1. 强化院校对孔繁森精神融入培养工作的协同重视
首先,医学高等院校领导层要从思想上加深对孔繁森精神育人作用的理解,通过制度设计,把这种精神融入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涵盖党政部门、专业教师、基层带教导师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形成 “目标共商 — 权责明晰 — 协同推进” 的工作机制。高校应按照顶层设计要求,明确党委在精神融入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做好统筹分工,保证孔繁森精神能有序融入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职业素养培育等各个环节。
2. 提升教师的孔繁森精神素养
医学专业课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职业精神的示范者,其角色定位决定了这支队伍在孔繁森精神融入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 " 核心推动力量 " 作用。具体实践中,高校可提供广阔平台促进教师群体的深度互动:一方面,组建跨学科教师研修共同体,定期开展 " 孔繁森精神与乡村医疗实践 " 专题研讨会、案例分享会,鼓励教师结合基层医疗场景交流学习心得,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 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医者仁心 " 等精神内核的理解;另一方面,建立 " 传帮带 " 协作机制,由具有丰富基层医疗经验的资深教师带领青年教师,通过教学观摩、病例讨论、下乡实践等方式,既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掌握全科医学教学技巧,又推动资深教师从青年群体中汲取创新思维,形成教学资源共享、代际智慧互补的良性循环。
(二) 拓展孔繁森精神的融入渠道
1. 挖掘孔繁森精神的教育资源
在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进程中,需系统梳理与深度开掘孔繁森精神中的多维育人要素,将其有机嵌入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契合该群体的成长特性与职业发展需求,立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遵循医学教育的内在规律强化教育主体的引导效能。将孔繁森精神融入培养体系,需构建"认知—认同—践行"的阶梯式融入路径。在认知层面,通过增设 " 孔繁森精神与基层医疗实践 " 特色课程,将其事迹案例、精神内涵纳入全科医学人文教育模块,结合核心课程开展专题研讨,帮助学生建立精神认知框架;在认同层面,组织 " 重走孔繁森基层服务路 "实践教学,深入脱贫地区、偏远乡镇卫生院开展跟岗实习,让学生在 "看诊村卫生室"、”参与家庭医生签约”等具体场景中体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实现精神共鸣;在践行层面,建立”学校导师-临床导师" 双轨制指导机制,由具有基层服务经验的医生担任实践导师,结合孔繁森" 用自己的钱给藏族老人买药"、”收养孤儿”等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将精神内化为”不计较工作环境艰苦”、”主动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职业自觉。
2. 利用好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构建 " 理论—情境—实践 "的转化机制:将孔繁森同志在西藏工作期间的典型事迹(如送医送药、收养孤儿等)制作成情景微课,通过 VR 技术还原基层诊疗场景,使抽象的精神内核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实践案例;运用慕课平台将书面化的精神解读转化为口语化的" 医者故事"。此外,可以通过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运用 "00 后 " 医学生喜闻乐见的 " 青年说 "、”案例说”等形式,引导学生用”医者视角”解读精神内涵,鼓励其分享”我心中的基层好医生”故事,在互动中实现精神认同的内化。
(三) 丰富孔繁森精神的教育方法
1. 浸润育人环境的 “文化渗透法”
推动孔繁森精神深度融入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需依托校园文化载体构建浸润式育人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实现精神传承与职业素养的协同培育。可以通过医学人文绘画展、基层医疗故事分享会、职业誓言诵读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学习与生活体验,从 “小空间” 中感悟 “大精神”。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场景的融入方式,能有效增强精神传承的亲和力与渗透力,使孔繁森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行为指引。
2. 强化知行转化的 “实践淬炼法”
实践是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孔繁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路径。一方面,要优化校园实践平台建设,通过校史馆、医学人文教育基地等载体,利用实物陈列、影像资料及互动装置,生动呈现孔繁森 “视患者如亲人”“以奉献为底色” 的职业品格。另一方面,要拓展校外实践场域,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地区开展 “健康帮扶实践月”、“基层医疗跟岗实习” 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基层医疗场景中体验 “责任” 与 “担当” 的内涵,切身感受孔繁森精神在当代基层医疗服务中的现实映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62(32):5-20.
[2]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 建设的实施意见 [A/OL.(2015-03-06)[2025-01-21].https://www.gov. 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 2843770.htm.
[3] 张丽梅 , 孙明辉 . 孔繁森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培育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48):8-9.
[4] 刘作奎.“传统—现代”逻辑重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研究 [J].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4,3(03):55-65.
赵晨阳 女 1995 年 2 月 民族:汉 籍贯 : 山东省菏泽市 最高学历: 硕士 职称: 讲师 研究方向: 医学教育邮编 :274000 单位: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项目基金:山东省社科联2024 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文化“两创”背景下融入孔繁森精神的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批准号:24H02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