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杜世琴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自治县沙河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到过,要想让学生变得更聪明,靠的不是补课和增加作业,而是让他们去阅读。以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下意识地只关注课文内容的解读,而忽略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现在新课标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跨学科阅读教学通过打破学科之间存在的界限,让学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这慢慢也就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探索初中语文的跨学科阅读教学方法,对打好学生基础、培养阅读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一、以学科知识关联为基础,打造阅读情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到,情感被激发了才会有语言表达。用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给学生打造阅读情境,就需要教师多花一些心思进行发掘,找到语文课文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点,通过还原场景、模拟实验等方式,把课本里面的文字描述变成具体的学习场景。教师可以借助历史、地理、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课文,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当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和运用。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着地理和美术的学科知识,给学生打造出来一个阅读情境。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讲解一下济南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像三面环山的地形是怎么影响冬天的气候的,通过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说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所在。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照着课文里描写的雪景、山景的画画,自由地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老舍笔下像“蓝水晶”一样的济南画出来。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济南冬天的实景视频,再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边一看一边听,同时再朗读一遍课文,分析文章里面的语言,更直观地去感受作者对济南的喜爱。

二、利用任务驱动,整合多学科阅读资源

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这个教学理念,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这个理念的生动体现。教师可以结合着这个理念,围绕语文课文的内容给学生设计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科学、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完成任务。通过把阅读和数据统计、实验探究、资料分析等结合起来,学生就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自己提取和表达语文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自己的跨学科思维,学会综合运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时,教师可以布置“揭秘太空探索”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用自己平时学的语文知识梳理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经历和感受,把关键信息提炼出来。再用物理知识去分析文中提到的失重、噪音等现象的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数学知识计算飞船的飞行速度、轨道数据,再站在历史学科的角度,去找一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最后,学生可以把这些多学科知识都给整合起来,做成“太空探索手册”在班里进行展示。在完成了这个任务之后,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还提高了自己的科学探究和信息整理的能力。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

陆游说过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只从课本当中学知识是不够的,学生们需要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以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去开展跨学科阅读教学,就是要把教师课堂的阅读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调查、创作、表演等活动,让学生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课堂对学生学习的种种限制,让学生学会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组织一个“寓言新编与创意展演”活动。先让学生用语文知识分析一下这四篇寓言的结构和寓意,站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寓言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启示,用美术课学到的知识去设计角色海报和舞台道具,再用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去制作动画短片或配乐朗诵视频。比如把《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改编成现代的职场故事,或者是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一下虚荣和价值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深入理解了寓言这种文体,又在跨学科实践当中锻炼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学科知识关联给学生打造阅读情境、用任务驱动整合资源、用实践活动促进迁移这三个策略,就可以帮助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教师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做出改进,不断探索出更多地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跨学科阅读教学方法,让语文阅读更好地去帮助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史犁君 . 跨学科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J]. 学周刊 ,2025(15):68-7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5.15.023.

[2] 童 芳 . 跨 学 科 教 学 在 初 中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新 教育 ,2025(14):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