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在不同给药途径中的效果差异
朱欢
浠水县丁司垱镇卫生院 湖北黄冈 438202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药剂在不同给药途径下效果的差异。通过对口服、注射(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舌下含服、直肠给药等常见给药途径的分析,阐述其吸收机制、药物分布特点以及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产生的影响,为临床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
药剂的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给药途径使药物在体内经历不同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导致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对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二、常见给药途径及机制
(一)口服给药
口服是药物进入体内的最常见途径,药物通过胃肠道被吸收,进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而,首过效应会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因为部分药物在肝脏被代谢失活。例如,硝酸甘油口服后大部分在肝脏被代谢,导致疗效降低。为了克服这种限制,许多药物采用静脉注射、舌下含服等其他给药途径。因此,在选择给药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性质、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给药途径的优缺点,以确保药物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疗效。同时,对于易受首过效应影响的药物,可以考虑使用缓释或控释制剂来减少药物的代谢失活,提高生物利用度。
(二)注射给药
1. 静脉注射
这种给药方式被称为静脉注射,其优势在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能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达100%。在急救或需要快速达到治疗效果的情境下,静脉注射是首选给药方式。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感染、静脉炎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充分的过敏试验,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同时,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管存在风险,但在某些紧急情况下,静脉注射仍然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2. 肌肉注射
肌肉内注射药物通过肌肉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其吸收速度较口服快但比静脉注射慢,具有储库效应,能维持药物的缓慢释放。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某些需要缓慢释放药物的情况,如胰岛素、某些抗生素等。肌肉注射通常用于不能或不愿口服药物的患者,以及需要避免药物对胃肠道刺激的情况。然而,与静脉注射相比,肌肉注射可能存在一定的疼痛感和局部刺激反应。因此,在给药前需评估患者的疼痛耐受能力和注射部位的适用性,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皮下组织,这种给药方式吸收相对缓慢且均匀,常用于需要缓慢吸收或不宜口服给药的药物,如胰岛素。皮下注射通常选择在上臂、大腿或腹部等脂肪丰富的部位进行。由于药物在皮下组织中的吸收速度较慢,因此可以更好地控制药物的释放和持续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此外,皮下注射还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和不良反应。然而,皮下注射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硬结和感染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消毒,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三)舌下含服
舌下黏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够迅速吸收药物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首过效应,起效迅速。例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能够迅速缓解心绞痛。舌下给药适用于需要快速发挥药效的药物,如抗哮喘药物、抗过敏药物等。由于药物直接通过舌下黏膜吸收,因此可以避免胃肠道的消化和代谢,减少药物在体内的损失和副作用。但是,舌下给药也存在一些限制,如药物剂量不易控制、易受到口腔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在使用舌下给药时需要注意剂量控制和口腔卫生,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直肠给药
药物经直肠黏膜吸收是一种有效的给药途径,能够部分避免首过效应,使药物更快地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治疗作用。对于不能口服或呕吐严重的患者,如小儿高热、呕吐等情况,直肠给药是一种较为适用的治疗方式。例如,小儿退热栓就是一种通过直肠黏膜吸收的药物,能够快速降低体温,缓解患儿的不适症状。直肠给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速、吸收效果好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药物易在直肠内被分解或失活,且可能受到直肠内环境的影响。
三、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的影响
(一)药物疗效
药物给药途径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速度和适用性。例如,静脉注射和舌下含服能够迅速将药物带入血液循环,对于急性病症如心绞痛、过敏反应等能够迅速发挥作用。这种方式起效快,但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而口服给药虽然方便长期用药,适用于慢性疾病的持续治疗,但由于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和首过效应等过程,起效相对较慢。此外,还有吸入给药、皮肤给药等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在选择药物给药途径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和用药方便性等因素。例如,对于急性病症,应选择起效快的给药途径;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则口服给药更为方便。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也应向患者说明用药方式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也应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更改用药方式或剂量。
(二)药物分布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给药途径的显著影响。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差异,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和安全性。例如,经脑脊液途径给药可以使药物直接到达脑部,这对于脑部疾病的治疗更为有效和有针对性。相比之下,口服给药后药物需要穿过血脑屏障才能到达脑部,这个过程会导致药物浓度相对较低,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此外,局部给药如滴眼药水、鼻喷剂、口腔喷雾剂等可以直接将药物送到目标器官或组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因此,在选择给药途径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疾病特点以及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不同给药途径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用药的便利性和依从性等问题。
(三)不良反应
静脉注射作为一种给药方式,因其能迅速将药物引入血液循环系统,在急救和快速起效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这种直接性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药物未经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更快显现,且可能更为严重,包括过敏反应、静脉炎等。特别是当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时,风险更甚。因此,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医生需权衡利弊,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给药途径。
相比之下,口服给药虽相对安全,但也可能因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引发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作为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口服时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更易发生。这提示我们在选择药物及用药方式时,应充分了解药物特性及潜在风险,遵循医嘱,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四、结论
药剂的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药物性质、治疗目的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给药途径,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优化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开发更合理的给药系统和药物剂型。
参考文献:
[1] 郭年凤,李佳丹. 药剂科管理对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
[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4):107⁃108.
[2] 王婷,孙健,白晓玲. 药剂科合理用药管理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
的影响[ 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2,28 ( 5 ):591⁃594.
[3] 郑锦坤,林晓春,李庆德,等. 运用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提升抗菌药
物临床应用水平的实践和成效[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19(8):91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