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教育的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周逸青
无锡市行知技工学校
摘要:近年来我国制造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中国品牌由生产制造向原创创新的跨越性转变。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紧迫任务,顺应时代需求,培养既拥有创意思维又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力资源。在中职技术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机械基础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与后续的核心专业课程及实践操作课程紧密相连,为学生建立职业生涯发展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创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构建全面系统的创新教学指导框架及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未来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主动设计科学合理的创新培训指导方案,确保建立起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保障学生的创新素养能够得到系统、全面的提升与完善。
一、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需要明确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具体定位及其教育培养目标,确保综合整合式的教学改革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中职机械基础课程通过教育途径,使学生掌握机械行业的专业知识、设计技术、操作维修以及创新研究能力。因此中职院校在改革机械基础课程中积极践行创新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更新,并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中职院校需要将知识教学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性学习重新构建课程的核心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设计课堂互动环节,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构建以及创新思维等技能。因此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将学生置于真实或模拟的操作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合作的经历“任务接收—问题探索—策略制定—行动实施—效果监控—成果评价”完整的实践流程,获取并熟练掌握既定教学目标下的技术与技能[1]。
二、优化教学内容
第一,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置应考虑实际应用与基本需求,将知识应用作为教材的核心脉络进行串联。在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中职院校应适当精简理论阐述与公理演绎的部分,同时增加更多实践操作练习以及真实情境下的案例分析,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技能相融合。通过实际操作练习与完成具体任务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教学与学习、操作技能的深度融合与协调统一。第二,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资料应按照紧跟时代发展的原则,依据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更新,及时恰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行业规范和技术水平为教育基准,向学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第三,在教育过程中中职院校应始终坚守培养人才的主题,重视机械职业道德与内在精神的传承。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筛选与机械制造业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与典型事例,以此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2]。
三、建设智慧化教学平台
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推动构建智慧化教学系统成为教育变革核心路径的关键因素。针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而言,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定制化的智能教学系统可以拓展和优化教学方式,进而提升教育质量。首先,中职院校应加大对智能化教室建设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力度,包括自主研发或采购符合课程需求的电子教学资源,如动态图像教程、立体虚拟实景、创意设计模拟软件等多样化的教学辅助工具,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中职院校需要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大纲的融合,推动线上线下教学优势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的发展,确保其在教育方式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将互联网技术与面对面授课有机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教室教学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此外教师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精准的学习状态评价,为定制化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教师可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业进展,并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中职院校建立在线互动问答平台,并设立社交媒体论坛、博客、微信群等沟通渠道,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能够迅速解答学生的学习疑问,还能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师生之间协作交流。
结束语:总而言之,当前中职院校中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的改进与创新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话题。中职院校通过深化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体系的目标建设、教学内容优化、建立智慧化教育平台的发展,可以不断促进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增强学生的工程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进而为我国机械工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瑞光,陈晓燕.基于创新教育的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24,59(05):153-156.
[2]吴旭志.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53(06):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