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功能性体能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陆欢欢

无锡市行知技工学校

摘要:近几年来,伴随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与实施,教育部门对中职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合理地应用功能性体育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中职体育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与综合素质。基于此,本文对功能性体能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期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的同时,可以推进教育事业实现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功能性体能训练;中职;体育教学

引言: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中职体育教学并不被重视,既不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又会导致他们出现亚健康等问题。现阶段,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功能性体能训练要求及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在调动中职生的体育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体能素质,促进他们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概述

功能性训练是提高身体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体能训练的表现,而所谓的功能性就是我们身体在运动过程中需要达到的体能目标的本质。功能性训练主要用于进行运动、脊柱力量、动力链、恢复和再生的方法,是人体在进行运动时的整体需要,其更侧重于基本身体姿势和人体动作模式的训练。同时,经过不断地优化运动系统,既能提高中职学生的某一项运动能力,又能使其锻炼出发达的肌肉,获得满意的结果[1]。也就是说,中职学生可以通过定期进行专业的体能训练来获得满意的结果。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现阶段,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只有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根据中职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地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这样才能够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中职生实现更加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为此,下文对功能性体能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一)加大推广力度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一味地讲解体育概念、体育技巧等内容,不仅课程内容枯燥乏味,而且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职体育教学水平,中职学校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第一,引导教师学习有关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对此项内容的认知和了解,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以此来营造良好的体育训练氛围,提升中职生的体育训练效果。第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中职学校还可以组织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讲师讲解功能性体能训练知识,如概念、特性、功能等等,并传授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中职学生的训练效果[2]。

(二)深化理论研究

为了提高功能性体能训练效果,中职体育教师有必要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理论知识的研究。教师可以全面搜集国内外成功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理论体系,安排相应的硬件设施以此为实际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例如,在“肌肉激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之前利用体育器械或者徒手进行热身练习,以此来激活学生的神经肌肉系统,并为后续的体能训练及体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引进实用技术方法

功能性体能训练作为连贯、动态的过程,包括核心力量、平衡性等多个方面,中职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来设置训练模式,并采用合适的技术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训练项目,从而提升他们的体能素质。第一,在方法方面,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各项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如深层肌群训练、平衡性训练等,同时也要适当地加大训练难度,以此在充分发挥功能性训练效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二,在技术方面,此项训练包括神经激活、快速伸缩复合等多种训练技术。其中,神经激活技术主要用于热身,通过合理的应用既能预防运动损伤问题的出现,又能保障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技术则可以采用冲刺、跳跃等练习方式进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肌肉力量,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运动障碍[3]。

结论:通过上述文章的研究可以得知,功能性体能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时间以来,中职体育教学并不被重视,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而将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既能调动兴趣,又能让中职生全身心地投入体育学习中。为了将其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需要依据新课改要求和育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锻炼中职生的体能素质,促进他们实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璟. 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起源、发展及未来展望[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 (02): 61-63.

[2]梁燕妹. 功能性体能训练对中职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2, (08): 227-231.

[3]潘周熠燃, 刘兆林. 竞技体育中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特点及其应用分析[J]. 体育视野, 2021, (01): 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