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保险杠注塑成型过程缩痕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案

作者

李超 郭江华 曹世铭 刘阳

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宜昌,443007

[摘要] 本文分析了汽车保险杠在注塑成型过程缩痕产生的原理,并提出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如保压压力、保压时间、注射速度、注射压力等)的方案来改善缩痕。

关键词:汽车保险杠;注塑成型;缩痕;形成原理;工艺优化

0引言

聚丙烯(PP)由于综合性能优异、价格相对低廉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的内外饰零件[1]。缩痕是汽车保险杠成型过程常见品质缺陷,它会降低零件的外观质量和尺寸精度,其改善难度大、成本高,因此缩痕是保险杠成型过程所面临的主要品质课题之一。本文解析了保险杠缩痕的形成原理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1注塑成型与收缩原理

1.1注塑成型介绍

注塑成型过程包含合模、模具升压、注射、保压、冷却、模具卸压、开模、产品取出等过程。其中合模、模具升压、模具卸压、开模、产品取出等机械动作过程主要影响成型节拍,注射、保压、冷却主要影响产品品质。

1.2收缩原理介绍

PP材料具有良好收缩性,通常用收缩率来评价其收缩性能。保险杠在注塑过程冷却收缩不均是产生缩痕的根本原因,材料收缩率越大发生缩痕不良的风险越高。保险杠的收缩主要来源于PP分子链的收缩卷曲以及PP结晶两个方面[2-3],添加橡胶、滑石粉等填料后的改性PP收缩率低于纯PP材料,因为填料阻碍了PP分子链的收缩及结晶行为[4]。故一般采用收缩率较低的改性PP作为汽车保险杠的原材料。

2缩痕产生原理以及解决对策

2.1填充不足

为了避免发生欠注,注射阶段需要熔融PP快速填充进模具型腔,其填充率需要达到95-98%;在填充末端,一般以较低的速度与压力完成熔融PP对整个模具型腔的填充,此过程被称作保压,也被称为二次注射。

保压不足会导致成型过程进胶量不足,冷却时收缩不均进而引发缩痕。充足的进胶量可以填补冷却时的收缩量,产品无明显的收缩变形,喷涂后具备良好的外观效果。反之,若进胶量不能填补冷却收缩量,产品会向内部收缩形成明显的凹痕(缩痕),喷涂后则会呈现出凹凸不平的不良外观效果。

保压过程由保压压力与保压时间两项控制参数。保压初期,熔融PP在模具内部流动通道较大,能在较低压力下完成填充,可适当降低保压压力、延长保压时间;保压后期,熔融PP流动通道持续变小,较低的保压压力难以推动PP进入模具型腔来填补冷却带来的体积收缩,因此需要适当提高保压压力。

2.2过填充

熔融PP通过水口填充进模具型腔,远离水口的部位快速冷却固化,水口附近的熔融PP在保压压力的作用下被压缩为高温高压态熔融PP。保压结束后,注塑机对熔融PP施加的压力消失,水口附近被压缩的熔融PP随之膨胀并且填补冷却时的收缩量,保压时的进胶量远大于其冷却收缩量被称为过充填。

随着熔融PP温度的升高,热胀冷缩特性使得其在压缩态时收缩率变大,冷却时体积收缩也随之增大。因此过充填产生的高温熔融PP冷却后由于收缩过大导致缩痕,通常在水口附近表现为近似圆形的小凹坑,一般通过降低保压压力或者缩短保压时间来改善。

2.3壁厚突变

熔融PP在模具型腔的稳定流动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产品壁厚并不完全均匀,在壁厚过度区域PP的流动状态会发生突变,从而影响产品的最终品质。

熔融PP进入模具型腔后外表面迅速冷却形成固化层,在型腔中间形成了PP的流动通道以供后续的填充成型。在产品壁厚较厚的部位,熔融PP流动通道较大且流速相对平缓,有利于后续的填充;在产品壁厚较薄部位,产品冷却效果好,PP流动通道相对更小,流速更快,流动通道变窄不利于后续PP的填充。依据伯努利原理,流动通道从大变小流体的流速的压力就会发生变化,由于存在速度差与压力差导致PP时会产生回旋流动,回旋流动伴有激烈的剪切放热,因此在冷却时容易发生收缩不均导致缩痕。此外,在壁厚较薄的部位,冷却效果较好,PP快速冷却固化,保压时PP难以通过此部位进行二次填充,填充不足导致产品发生缩痕。

因此,在注射阶段,需要适当提高壁厚较薄部位的注射速度与注射压力,使熔融PP快速填充;适当降低壁厚较厚部位的注塑速度与注射压力,使熔融PP的流动更加平稳。如果壁厚过度部位处于PP的填充末端,则需要适当降低注射速度与注射压力使熔融PP的流动过程尽可能的稳定。此外,可以适当提高模具热流道以及喷嘴的温度来增强PP的流动性,良好的流动性有利于PP的填充。需要注意的是,温度过高会导致PP变性,从而导致保险杠发生油漆附着力不良。

3结束语

(1)填充不足引发的缩痕,可以通过适当增加保压压力或者延长保压时间改善;

(2)水口附近过充填导致的缩痕,可通过适当降低保压压力或者缩短保压时间;

(3)壁厚突变处的缩痕,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壁厚较厚部位的注射速度与注射压力、提高壁厚较薄部位的注射速度与注射压力,适当增加保压压力或者延长保压时间来优化。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er F, Parth B, Liang L, et al.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a Multi-Material Composite Structure for an Urban Utility/Activity Vehicle[J]. 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ssenger Cars Mechanical Systems, 2016, 9(1):253-270.

[2]洪定一.塑料工业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3]赵文聘,黄海清等.聚丙烯改性料的收缩率的探讨[J] .工程塑料应用,2000,28(11):8-10.

[4]徐伟,罗竟涛等. 汽车PP保险杠注塑成型收缩及涂装后收缩的研究[J].汽车科技,2015,(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