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镇江紧密型医共体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步函慧

丹阳市人民医院 212300

摘要:为了应对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服务碎片化问题,镇江积极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路径。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服务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机制,镇江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分析镇江医共体发展现状、路径与挑战,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强化政策引导、深化资源整合、推动服务创新及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等策略,旨在进一步优化镇江医共体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镇江;紧密型医共体;发展路径;医疗卫生;资源整合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镇江作为医改先行区,率先启动“健康镇江”建设,致力于构建紧密型医共体,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负担加重,镇江通过三轮“健康镇江”建设行动,不断强化组织领导、资源统筹和财政保障,为医共体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镇江紧密型医共体发展现状

(一)医共体建设背景与历程

镇江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背景与历程,根植于对健康城市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自2010年,镇江市以先驱者的姿态启动了“健康镇江”建设,这一行动标志着镇江在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十余年来,通过三轮“健康镇江”建设行动的连续实施,镇江致力于打造“健康中国”的模范和样板,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镇江对国家健康战略的积极响应,更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于提升公众健康福祉的坚定承诺。在具体实施策略上,镇江采取了系统化、多维度的推进方式。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了政策执行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强化资源统筹则着重解决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强化示范引领通过树立典型案例和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而强化财政保障,则是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为各项健康举措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1]。镇江的政策制定者们清楚地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含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的全面状态。因此,镇江在2019年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通过出台《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镇江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3)》,进一步将健康城市建设的具体行动细化为25项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从公共卫生服务到健康教育,从环境保护到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为了确保这些行动计划的执行力度,镇江还将健康城市建设成效纳入各地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各级政府部门对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在资金保障方面,近五年来累计安排的4000余万元专项经费,以及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的不断提升,都显著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能力和服务质量。总的来说,镇江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历程,是一条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持续优化的改革之路。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措施的实施,镇江不仅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为全国的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二)医共体组织架构与运行模式

镇江紧密型医共体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模式体现了其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成果。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了一个覆盖广泛、层级分明、职责明确的服务网络,旨在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组织架构上,镇江采取了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3个城市医疗集团与5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布局。这些医共体涵盖了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医疗服务的协同与资源共享。每个医共体均由一个核心医院(通常是市、县级医院)和若干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通过这种模式,优质医疗资源得以有效下沉,从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运行模式方面,镇江紧密型医共体实行一体化管理。核心医院不仅在技术上对基层机构进行指导和支持,还在管理、人员培训、信息系统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作。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体系中的壁垒,使得患者可以在医共体内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间享受到连续、协调、可及的医疗服务。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镇江还推行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起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健康管理团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咨询、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等持续性服务。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医患之间的互动与信任,同时也提高了卫生服务的整体效率和满意度。此外,镇江紧密型医共体还特别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构建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共享,这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便捷性,还为医疗质量管理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2]。总的来说,镇江紧密型医共体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模式,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流程和提升管理效率,为区域内居民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同时也为全国医共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三)医共体服务能力与成效

镇江紧密型医共体的服务能力与成效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增强医疗服务可及性以及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服务能力提升方面,镇江通过构建3个城市医疗集团和5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面覆盖。这种架构不仅促进了区域内医疗资源的协同与共享,也使得基层机构的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加强。具体而言,67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34家达到了服务能力推荐标准,31家达到了基本标准,整体达标率高达97.01%。此外,镇江还着重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科服务能力,通过从市级医院中遴选20个临床重点专科对基层进行对口帮扶,建成了一批省级特色科室和市级特色科室,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方面,镇江紧密型医共体通过建立全、专科联合门诊和康复联合病房,有效地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截至2023年,全市共开设了115个全、专科联合门诊,下派专家坐诊天数和接诊人次均显著增长,分别同比增长61.2%和27.35%。同时,20个康复联合病房的建立,也为康复期病人提供了更加专业和便捷的服务,下转康复期病人同比增长10.9%,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策略的成功实施。增强医疗服务可及性是镇江紧密型医共体的另一大亮点。通过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镇江建立了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这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也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就医。此外,镇江还广泛开展“千医巡诊万村行”活动,通过组建健康管理团队,定期赴农村地区开展巡回医疗活动,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加直接和便捷的医疗服务。最后,镇江紧密型医共体在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上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行,为城乡居民提供了连续、综合、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的提高,以及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超过90%,都标志着镇江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和健康管理方面走在了前列。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资金方面,尽管近五年来镇江累计安排了40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健康城市建设,并提高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但对于快速发展的医疗卫生需求和不断扩展的健康服务项目来说,资金压力仍然较大。维持医共体的日常运营、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方面,都需要持续和稳定的财政支持。人才短缺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医疗卫生领域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极高,而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又是医共体建设的关键目标之一。镇江虽然在基层卫生骨干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医共体规模的扩大和服务范围的增加,对医疗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如何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信息化方面的挑战也不容小觑。在医共体建设中,信息化是提高服务效率、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尽管镇江在信息化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建立了覆盖广泛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和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但在数据共享的深度和广度、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二、镇江紧密型医共体发展路径分析

(一)政策引导与支持机制

在政策引导与支持机制方面,镇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核心之一在于夯实基础,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这不仅涉及到加强医联体建设,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还包括对基层服务能力与特色科室建设的有力加强。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镇江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例如,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标准化建设,不仅提高了服务环境的舒适度,也通过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提升医疗技术,使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和高效的服务[3]。此外,镇江还特别重视基层特色科室的建设,通过从市级医院中遴选临床重点专科对基层进行对口帮扶,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专科服务能力,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二)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和有效下沉,镇江紧密型医共体采取了多项创新措施。推进全、专科联合门诊的建设,使得二、三级医院的专科医生能够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共同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专业和便捷的医疗服务。康复联合病房的建设,则通过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为康复期病人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有效提升了康复效率。此外,镇江还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通过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了医疗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极大地方便了偏远地区居民的就医需求。

(三)服务创新与能力提升

人才是医共体建设的关键。镇江通过立足本土培养人才,积极参加江苏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委培计划,为基层提供实用型和紧缺专业卫生人才。同时,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招揽人才,如组织基层卫生人才招聘活动、设立医学人才专项资金等,增强了基层岗位的吸引力[4]。镇江还通过遴选奖励骨干人才,实施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热情和创新能力,形成了良性的人才成长和激励环境。

(四)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镇江紧密型医共体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中,特别重视签约服务的推进和重点人群的健康保障。通过组建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镇江有效提高了常住人口和重点人群的签约率,增强了居民对健康管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此外,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均补助标准,发布《全市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水平。对于重点保护人群,镇江实施了健康“三色网”行动,通过网格化管理,提供差异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确保所有人群都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这些都为镇江紧密型医共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镇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面对资金、人才、信息化等挑战,镇江需持续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深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推动服务创新与能力提升,并构建多元化筹资和激励机制,确保医共体可持续发展。在未来镇江应继续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路径,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臧梓彤,管文博,梁笛.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背景下广西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效率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24,37(5):40-46.

[2] 崔兆涵,王虎峰.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务人员医防融合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2024,44(2):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