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重构与实践路径探析
王艳凤
沈阳市皇姑区航空实验小学 辽宁沈阳 110036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期和关键期,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其教材中的每一篇文选、课堂上的每一次诵读、活动中的每一次体验,都是文化种子播撒的过程。因此,将文化自信的培育深度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关乎国家文化安全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
1.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其构型、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古典诗词、现代名著、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无一不是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学习语文的过程,本质上是与文化对话、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 教育是传承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育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将散落的、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可感知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识字写字、阅读鉴赏、口语交际与写作表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滋养,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为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基。
3. 自信是内化的目标
文化自信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升华。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春节、什么是长城,更要通过深度教学,让他们“理解”其背后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并最终升华为一种“我是中国人,我为此自豪”的情感认同和自觉的文化自信。
三、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在文化自信培育中的挑战
1. 教学内容“知识化”倾向
在部分教学实践中,对古诗词、文言文等经典篇目的处理仍停留在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的浅层,对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和精神品格挖掘不够,导致文化传承流于表面。
2. 教学模式“单一化”
教师主讲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缺乏沉浸式、体验式的文化学习过程。对于传统文化,往往重“读背”轻“感悟”,重“记忆”轻“思辨”,难以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正共鸣。
3. 评价体系“分数化”
虽然随着教育改革和对小学教育加强核心素养的要求,但是当前的评价体系仍侧重于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可量化考核,对于文化理解、认同、自信等内隐的人文素养难以进行有效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深耕文化教学的积极性。
4. 多元文化“冲击化”语境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小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渠道增多,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而不盲目追捧或排斥不同文化,成为了一项新挑战。
四、构建以文化自信为内核的小学语文教育新生态
1.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筑牢文化根基
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关联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为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必须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经典诵读、文化讲座、研学考察等活动;邀请文化学者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组织教学研讨会,鼓励教师分享经验、碰撞思想;开展观摩学习活动,让教师在优秀课堂案例中汲取灵感。同时,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的传授,帮助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传统文化课堂生动有趣。
2. 强化教师的文化传承意识
强化教师的文化传承意识,是提升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刻理解自己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将传统文化视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与使命。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自觉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生动的讲解,丰富的活动和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深化教材解读,挖掘文化内涵
在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成为文化的研究者、解读者和传播者。在日常备课过程中,要深挖课文背后的文化元素,如《赵州桥》中的工匠精神,《梅花魂》中的民族气节,《为人民服务》中的宗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设计“文化主题”单元教学,打破单篇课文壁垒。例如,以“家国情怀”为主题,串联古今相关诗文,进行对比阅读和深度研讨,让学生形成立体、全面的文化认知。
4. 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文化体验
良好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进行情境创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或者故事会等多种形式,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加深情感体验。其次,结合实际,将语文课堂延伸至课外,结合传统节日(例如:清明写诗,中秋做月饼做灯笼,春节写春联)和观摩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剪纸,书法,戏曲)等方式,开展项目式学习、小组学习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最后,在介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适时引入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成果,通过平等、开放的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识别中华文化的特色与优势,树立平等、包容、自信的文化观。
5. 优化评价机制,导向素养形成
为了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优化评价机制也是很重要的。评价体系应该将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经典诵读表现、文化主题写作、项目成果等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中。同时,应该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文化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变化,通过观察、访谈、建立档案袋等方式,全面评估其文化认同与自信的建立过程。
五、结语
文化自信是一项系统工程,小学语文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播种”与“奠基”的角色。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教育智慧,将文化的种子精心埋入学生心田。通过重构教学价值、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评价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不断向前发展,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文化流淌、自信生长的地方,从而培养出能扎根中国大地,面向未来世界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王宁 . 语文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教育 [J]. 课程 教材 教法,2018,38(05):4-10.
[3] 张华 .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45(04):10-24.
[4] 龙姣娣 .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0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