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内涵与实践进路

作者

曾瑞

深圳市翠园东晓中学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 518000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内涵,分析了其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并提出了实践进路,包括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面,以期为中学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实践进路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体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体化育人理念强调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和协同性,要求体育教育在目标设定、内容安排、实施过程等方面实现有机整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因此,深入探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内涵与实践进路,对于提升中学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内涵

2.1 课程目标一体化

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强调课程目标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初中到高中,体育课程目标应逐步递进,既要注重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又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目标侧重于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和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学生后续的体育学习奠定基础。高中阶段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一项或多项运动专长,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2.2 教学内容一体化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重要体现。一方面,要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单一项目教学的局限,将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共性与特性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将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运动的基本技术与战术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规律,提高运动技能的迁移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将健康知识、营养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能够增强健康意识,提升心理素质,实现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此外,还可以结合文化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如历史上的体育事件、体育与文学艺术的关联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

2.3 评价体系一体化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实现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重要保障。传统的体育评价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运动技能考核,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一体化育人理念下的评价体系应更加全面、多元,既要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又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进步情况、团队合作精神等。例如,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日常体育表现、体育知识测试、运动技能考核等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发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实践进路

3.1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对中学体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确保课程目标的连贯性和内容的衔接性。在课程设计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形成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例如,在初中阶段可以重点开展基础运动技能教学,如田径、体操等,为学生掌握基本运动能力奠定基础;高中阶段则可以增加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运动的专项训练,以及一些新兴运动项目的引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其次,要加强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开发综合性的体育课程。例如,可以与生物学科合作开展运动生理学知识的普及,与心理学科合作开展运动心理辅导课程,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实施的关键因素。首先,要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活动,包括运动项目技能培训、教学方法培训、课程开发培训等,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分享。其次,要注重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等活动,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育人观,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感。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教学观摩、公开课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进步。最后,要加强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在一体化育人理念下,体育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密切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3 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重要支撑。首先,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沟通群、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宣传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情况,鼓励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如购买运动器材、组织家庭体育活动等,支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同时,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如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增进家长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了解,增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亲子关系,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体育教育的空间与渠道。学校可以与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场馆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资源。

四、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探讨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内涵,明确了课程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和评价体系一体化的具体要求。在实践进路方面,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实现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重要举措。只有在课程设计、师资培养、家校社合作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学体育教育的一体化育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推动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实践的深入开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海洋.三生教育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架构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18):71-72.

[2]曹猛,罗浩.新高考政策背景下中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教学路径的探索与研究[C]//国际班迪联合会(FIB),国际体能协会(ISCA),中国班迪协会(CBF).第四届国际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河南大学体育学院;,2024:5.

[3]张浩宇.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的高中体育教学——以篮球为例[J].新体育,2025,(0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