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的思考
虞志英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摘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对科学思维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科学思维的运用,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与把握科学知识,又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教师更多地关注着知识灌输,忽略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怎样才能进行有效地科学思维培养,是目前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教育模式,其有助于构建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知识系统,促进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本文就从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方法出发,分析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期实现科学思维培养目标。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小学生;科学思维
引言:在科技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今天,人类对于事物认识需要远远超出了单个学科范围,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是大势所趋,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实现各专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得学生整体能力得到提高。尤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基于学科内容,融合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式,以某一主题为中心进行学习与探索,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至关重要,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信息与科学融合主题学习
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给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科学教育中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科学思维意识,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多方向、多角度地展现科学知识,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生活化场景,使学生对情景内容有一个直接的了解,然后再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在呈现教学情景的同时,也要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加以指导,从而引入跨学科学习主题。比如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发声和不发声物体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找出声音成因,分辨乐音与噪音。考虑到小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程度,他们的观察目标比较薄弱,可结合生活元素,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场景,比如宁静的自然和繁华的都市,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声音和物体动态之间的联系。接下来对不同场景所反映出的声音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皮筋、钢尺等工具探究其发声机理。在对话与探讨中,利用信息技术,将“发声”和“振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三维展示,使同学们对发声原理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在课程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开展科学比赛,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实践,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关于“发声”的图文资料。收集与之相关的生活实际案例用于说明,再将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或者视频,进行集中展示与分享,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了解,深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
二、语文与科学融合主题学习
科学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基于此,老师要从科学与语文学科的关系入手,将二者有机地结合。比如在科学教学中,引进有关的文学著作,使同学们从文学读物中获得科学知识。另外,也可以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使同学们既能学到科学理论,锻炼科学思维,又能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以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为例,先介绍与小车运动有关的故事或者情景,使学生能够从故事或者情景中理解到有关小车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比如介绍一个小孩如何将小车推上坡道并使其运动,进而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能够运动?”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分析“小车运动原理”。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此次实验,教师事先准备诸如小车、斜坡、橡皮筋等简易的试验器材,学生自行组队并实验。在具体的的实验操作中,老师指导学生对小车运动状况进行观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基于实验结果,和本单元所学习的科学知识进行关联,总结归纳“小车运动原理”。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该科学原则与语文知识相结合,要求他们用写文章的形式,对小车运动过程、科学规律进行描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指导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组织语言,描述语言,同时添加一些趣味性修饰词语,使得文章兼具科学性和美观性,增强学生个人学习能力。
三、音乐与科学融合主题学习
音乐能够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与体验,能够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有些科学知识比较枯燥,长时间地学习之后,小学生会比较容易产生烦躁、抵触心理,降低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对此,可将其与音乐相融合,在科学课程中选择合适的音乐,构建趣味化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在感受美好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科学,走进科学,激活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的学习意识,进而实现想学、乐学的学习目标。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繁殖》相关知识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歌曲《小蝌蚪找妈妈》,以此来引起学生注意,以其为起点,指导学生讲一讲“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接下来引入“青蛙以卵生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介绍胎生繁殖,列举实际生活中以这种方式繁殖后代的动物,讲解雌雄动物身体特性,并将上述内容以微视频形式呈现,以此进行相关的科学教育。接下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按照雌雄动物身体特性,创作一些容易记忆的歌曲或歌谣、儿歌,进行集中展示与分享。将音乐和科学相融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不仅可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相关内容,还能够突破枯燥的课堂气氛,促进每位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积极思考,创编出具有科学特征的音乐作品,促进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结语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是实现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教学优势,老师要持续深入地加强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整合更多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紧密围绕学生真实的学习需要,组织开展各种主题形式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驱动力,激活学生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在交叉学科知识环境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促进个体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胡梁.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特征与路径[J].上海教育,2024(10):64-65.
[2]方同宾. 小学科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24(26):79-81.
[3]冯彩萍.探究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径[J].学苑教育,2024 (3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