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视觉信息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黄利妮
百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在当今视觉信息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信息解读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培养具有视觉信息解读能力的学生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视觉信息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通过分析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现状,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视觉信息解读能力。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视觉信息;视觉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与传媒的迅速发展,视觉信息已成为当今读图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与此同时,对视觉信息解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教育技术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为目标的交叉学科,视觉信息解读能力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视觉信息解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视觉领域基础知识掌握不足、视觉素材处理能力较弱等。因此,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视觉信息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视觉信息的定义
在视觉文化研究的视野下,视觉信息主要是指以图像、视频、动画等形象媒体所展现的信息。
(二)视觉信息解读能力的定义
目前,我国对视觉解读能力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相关研究者对它的阐述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其他研究者的基础上对视觉解读能力这一概念做了如下阐述:视觉信息解读能力是一种对视觉信息进行鉴赏、理解和批评的能力,它是视觉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包含了视觉思维的能力和视觉学习的能力。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视觉信息解读能力的现状
(一)视觉领域基础知识学习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而在视觉领域的基础知识,如视觉心理、颜色和构图等,在课程中的占比较小,导致学生掌握程度较低。部分学生对视觉素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了解不足,导致他们在解读视觉信息时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这主要体现在对视觉心理学、视觉设计原理、色彩搭配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难以准确理解和分析视觉信息所传达的意义。
(二)视觉素材处理能力较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视觉信息处理和编辑工具层出不穷,视觉素材的处理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然而,部分学生对视觉素材的辨别能力不强,对素材的使用、修改、加工等技能缺乏掌握,严重阻碍了其多媒体设计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对视觉信息处理和编辑工具的运用不够熟练,导致他们在处理和分析视觉信息时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完成一些基本的视觉信息解读任务。
(三)跨学科整合能力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然而,部分学生在跨学科知识的掌握上不够全面,导致他们在解读视觉信息时难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由于跨学科知识掌握不全面,部分学生在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来解读视觉信息时显得力不从心,他们难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视觉信息解读策略。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视觉解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讨
视觉信息解读能力是视觉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具有教育技术学知识背景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可以从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视觉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视觉解读能力,从具体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与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去探讨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视觉解读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视觉基础学习
1.完善课程体系。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视觉素养、视觉心理学、视觉设计原理等基础课程,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视觉理论基础。
2.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利用在线课程、慕课等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视觉基础知识的机会。同时,邀请视觉艺术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视觉信息的本质和解读方法。
(二)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1.加强校企合作,与视觉设计、媒体制作等相关行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视觉信息解读能力。
2.举办视觉解读竞赛,定期举办视觉解读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竞赛的形式,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视觉信息解读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增强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3.开展案例分析。收集并整理与视觉信息解读相关的案例,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视觉信息解读的实际应用,并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和理解视觉信息。
(三)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
1.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跨学科课程,如教育学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艺术等,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2.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举办跨学科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跨学科组队参与项目,锻炼他们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1.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体系中,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外,还可以引入项目评价、团队合作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视觉信息解读能力水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评价活动。
2.及时反馈与指导。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通过及时反馈与指导,学生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升视觉信息解读能力。
五、结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信息已成为人们获取、理解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提高视觉信息解读能力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视觉信息解读能力的培养将会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并将进一步改变其视觉思维,提高其视觉学习的能力,以适应读图时代对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家林.谈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S3):300-301.
[2]崔革.师范教育中的视觉素养能力培养策略[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4):52-53.
[3]董敏.读图时代的必备素养:视觉素养[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1):121-122.
[4]聂黎生.读图时代的视觉素养概念及其视觉素养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5-16.
[5]施勇,张舒予.读图时代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教学[J].中小学电教,2009(11):4-7.
[6]牛婷婷.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视觉素养的培养策略[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9):48-50.
[7]张小多,王清.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视觉素养培养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5):37-40.
[8]彭文秀.视觉素养: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新领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264-265.
[9]罗双兰.解读美国《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0):110-114.DOI:10.13811/j.cnki.eer.2012.10.023.
[10]李嫣然.视觉素养三大能力的培养对现实视觉信息认知的意义——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视觉素养探究[J].大众文艺,2014,(18):243-244.
[11]田红,张永芳.视觉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5(4):26-30,67.
[12]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研究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黄利妮,1985.7,女,壮族,广西马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