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金哈达 苏日古嘎
科尔沁左翼中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通辽市 029399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改善农田灌溉排水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方式,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古代都江堰到现代三峡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始终与农业兴衰紧密相连。在全球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短缺加剧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探索二者协调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优化水资源调配,保障农业用水需求
跨区域调水与蓄水工程是优化水资源时空分配的关键举措。面对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难题,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以东、中、西三线为脉络,引长江水补给华北、西北,新增超千万亩灌溉面积,唤醒撂荒耕地,显著提升麦、玉米等作物产量。而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则着眼于时间维度的水资源调控 [1]。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水库群通过统一调度,兼顾灌溉、水电与航运,打造流域开发典范。
(二)增强防洪抗旱能力,稳定农业生产
防洪与抗旱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坚实保障。面对洪水威胁,我国在 1998 年长江特大洪水后,大力推进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加固新建堤防,建成荆江分洪区等工程。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数据显示,近年该流域因洪灾导致的农田受灾面积较 90 年代大幅缩减。而在抗旱领域,我国新疆以坎儿井、滴灌技术将荒漠变为绿洲,提升了葡萄、棉花产量品质;非洲部分国家也通过小型抽水灌溉系统开发新耕地,缓解粮食短缺。应急抗旱水源工程更能在旱情突发时快速补水,减少作物减产损失。
(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
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完善的灌溉排水系统能够实现精准灌溉和及时排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建设田间灌排沟渠、泵站等设施,使农田灌溉保证率和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在东北平原,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助力形成了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模式,玉米、水稻等作物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植和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与物联网、大数据等农业科技加速融合。智能灌溉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条件等数据,自动控制灌溉设备,实现精准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二、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挑战
(一)生态环境负面影响
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扰动不容忽视。大坝建设常阻断鱼类洄游通道,致使鲑鱼、鲟鱼等洄游性鱼类种群数量锐减;尼罗河阿斯旺大坝建成后,下游泥沙沉积量减少超 90% ,引发河口海水倒灌,致使尼罗河三角洲年均萎缩约 5毫米,渔业资源近乎枯竭,生物多样性遭受重创。同时,水库蓄水淹没大量陆地,造成陆生生态系统破碎化,威胁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安全。此外,不合理的灌溉与工程布局易诱发土壤盐碱化[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量灌溉且排水不畅会抬升地下水位,盐分随水分蒸发在土壤表层富集。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会改变水资源的分配格局,可能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调水工程的受水区获得了更多水资源,农业和经济发展得到有力支撑,而水源区可能因水资源调出,面临用水紧张、生态压力增大等问题,影响当地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此外,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移民安置工作若处理不当,会给移民带来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与区域协调发展。
(三)工程建设与运行成本高
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运行维护成本也较高。大型水利工程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工程建设、移民安置等,部分地区可能因资金不足难以开展必要的水利工程建设或维护。同时,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需要支付设备维修、人员管理等费用,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运行成本压力较大,可能导致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影响其功能发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水利工程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协同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在水利工程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遵循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区域水资源状况、农业发展需求和生态保护目标,科学制定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加强跨区域、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规划,平衡水源区与受水区的利益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注重水利工程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针对大坝建设对鱼类洄游的影响,可建设鱼道、鱼梯等过鱼设施;对于可能出现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完善排水系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地下水位。建立水利工程生态影响监测与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3]。加大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力度,通过生态补水、湿地恢复等措施,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创新管理与技术应用
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状态实时监测、智能调度和精准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确保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同时,探索多元化的水利工程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缓解资金压力。
(四)完善政策法规与公众参与
完善水利工程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政策和生态补偿机制,保障水源区和移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利工程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水利工程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结论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在积极方面,水利工程通过优化水资源调配、增强防洪抗旱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然而,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区域发展不平衡、成本高昂等潜在挑战。为实现水利工程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共进,需要科学规划布局、加强生态保护、创新管理技术、完善政策法规并鼓励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 李雪艳 .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管理优化措施与要点 [J].南方农机 ,2025,56(10):188-190.
[2] 邢培 .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J]. 新农民 ,2025,(15): 43-45.
[3] 庞成勇 .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09):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