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维护问题研究

作者

吴雨珊

西北政法大学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体系日益复杂多变,市场主体间的利益纠葛与冲突也愈发频繁。作为调整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经济法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不仅是经济法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衡量其制度设计与实施效果的关键标尺。本文深入探讨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维护的问题,旨在从经济法的原则出发,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绿色的市场经济体系贡献力量。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整体利益;维护策略

引言:社会整体利益作为宏观且抽象的概念,涵盖经济稳定、社会公正、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多个维度,是区别个体利益或特定群体利益的更广泛、更长远的利益集合。而经济法通过其独特的调整机制,如反垄断法抑制市场垄断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环境保护法促进绿色发展等,旨在构建公平、开放、可持续的市场环境,从而确保经济活动在增进社会整体福祉的轨道上运行。但随着技术的革新、全球化的深入以及新兴经济业态的不断涌现,经济法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方面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原则

(一)社会本位原则

社会本位原则强调经济法应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而非单纯关注个体利益或特定群体利益。因此,经济法应以整体性为出发点,致力于维护社会成员共同、长远、根本的利益,而反垄断法的实施便是抑制市场垄断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保障社会整体的经济利益和消费者权益。同时,经济法具有公共性特点,保障的是大多数人在经济生活中的自由权利,并对那些危害公共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限制。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社会公共利益的需求,确保经济活动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此外,经济法追求长期性的发展目标,注重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经济活动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平衡协调原则

平衡协调原则强调经济法在调整经济关系时,需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利益平衡与协调,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经济法既要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要兼顾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经济法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时,需关注经济活动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确保各方利益在协调发展中得到实现。通过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整体繁荣。此外,经济法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时还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应对经济危机时通过制定紧急救援措施、调整货币政策等手段,迅速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稳定与实现。

二、经济法在社会整体利益维护的有效路径

(一)立法完善与制度构建

在立法过程中,经济法需要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教训,结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法律法规。立法者需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深入研究,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可能面临的问题,从而制定出能引导经济活动向更加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法律法规。同时,立法者需运用科学方法评估法律法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确保法律法规的制定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起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作用。此外,经济法还需构建包括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在内的完整制度框架,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有机整体以全面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而在构建制度时,经济法需注重制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保各项制度之间不存在冲突和矛盾,共同发挥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济法还需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确保各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真正起到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作用。通过对法律条款的细化和可操作性的强化,确保每一条款都明确具体、易于理解。而立法者需注重法律条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在细化法律条款时经济法需充分考虑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和利益诉求,确保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真正反映市场主体的意愿和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原有的法律制度可能会逐渐失去适用性,因此经济法需要定期对法律制度进行评估和更新,确保法律制度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

(二)执法严格与监管强化

在执法方面,经济法需确保执法严格,对违法行为进行有力打击,执法机构需建立健全执法机制,配备专业的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通过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打击违法行为。在执法过程中,执法机构需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请确保执法行为的合法性与公正性,对违法行为执法机构需依法进行处罚,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为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经济法需推动执法手段的创新和智能化发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执法信息平台,实现执法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处理。通过智能化手段,执法机构可更加精准地定位违法行为,分析违法行为的特点和趋势,为制定更加有效的执法策略提供数据支持。而在监管方面,经济法需强化监督体系,确保市场活动的合规性和透明度,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督和管理,并制定明确的监管标准和监管要求,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为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经济法需推动监管方式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利用社会力量对市场主体的监督和管理,形成多元化的监管格局,提高监管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此外,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积极举报违法行为和违规行为,确保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在履行职责时能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

(三)司法公正与权益保护

在司法公正方面,经济法需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司法机关需遵循法定程序确保审判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司法机关需建立完善的审判制度,明确审判流程和审判标准,确保审判活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加强对审判活动的监督管理,确保审判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为保证司法公正性,经济法需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独立性和司法公信力建设,通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司法人员业务素质、加强司法监督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司法公正性和司法效率。司法机关还需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打击违法行为。而在权益保护方面,经济法需全面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受理和审理各类经济纠纷案件,确保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加强对消费者权益、劳动者权益、知识产权等关键领域的保护力度,制定并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法律保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法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还要通过立法完善、制度构建、严格执法、强化监督、司法公正、权益保护等多维度的有效路径实现目标。经济法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是确保其能引导经济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可操作性、灵活性、适应性则是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有效的关键。因此,通过定期评估和更新法律制度,经济法能与时俱进,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莉,何伊斐.《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1(02):2.

[2]李宁.试析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保护的法律限度[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