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触媒理论下的成都地铁公共文化空间构建探究

作者

彭美菡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成都地铁公共文化空间核心表征体现为:空间维度上形成站厅层、通道、特色站点等差异化载体协同体系,功能维度上实现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科技媒介的双向融合,价值维度上构建起城市记忆活化与区域发展赋能的共生机制。本文以城市触媒理论为分析框架,聚焦成都地铁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解析其空间生产逻辑、文化触媒效应及现存发展瓶颈,提出以触媒理论指导空间规划、技术应用与区域协同的优化策略,旨在探索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空间从"功能载体"向"文化容器"转型的创新范式。

关键词:城市触媒理论;成都地铁;公共文化空间;地铁空间

一、城市触媒理论概述

20世纪末美国城市规划师韦恩·奥图(Wayne Attoe)和唐·洛干(Donn Logan)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著作中提出来的城市触媒理论作为研究理论“触媒”原为一种化学概念,以少量物质促成显著的化学反应。本理论核心观点是将化学反映中的“触媒”一词运用到旧城市区改造,城市触媒并非最终目的, 而是以触媒为撬棍, 使城市结构渐进、可持续性地更新, 并且优化城市环境的特色与品质, 改善周边地区的内外部环境。该理论又被称为城市发展催化剂,通过在城市中策略性地引起新的元素,在活化原有城市元素的同时,不对它们进行重大的、触及本质的改变。

韦恩·奥图与唐·洛干将美国都市设计中触媒作用的特点分为八个方面:引进新元素(即触媒)导致在区域中修改现存元素的反映;可提升都市现存元素的价值或产生有利的转换,不需摧毁旧元素;触媒反应是可控制的、可疏导的;触媒反应是正面、合宜的了解其背景内涵;并非所有的触媒反应都是一样的;触媒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干预,而是谨慎计算的策略;触媒反应的目标是产品比元素的总和要好;触媒是整体的一部分,在反应的过程不会被消耗仍然可被辨认。

二、成都地铁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现状分析

(一)成都地铁建设历程

2005年12月,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10年9月27日开通运营,标志着成都正式迈入“地铁时代”。与此同时,成都成为中国西部首个开通地铁的城市。2012年9月,地铁2号线一期(茶店子客运站—成都行政学院站)开通,进一步扩大了轨道交通网络。此后,成都地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成都地铁线网规划

根据《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年)》,成都地铁远期规划共36条线路,总里程约1666公里,形成“轨道+公交+慢行”一体化交通体系。目前,成都地铁已形成“环+放射”的网络布局:

(三)成都地铁公共文化空间特征

1.空间类型与分布:多元载体与区域协同

成都地铁空间以站厅层、通道及特色站点为物理载体,通过差异化主题营造实现文化记忆的场景化转译。在依托地域文脉方面,金沙博物馆站(7号线)以古蜀文明为核心,通过青铜器仿制品、太阳神鸟金饰浮雕与动态星河穹顶的复合呈现,构建起"时空折叠"的沉浸式考古现场。宽窄巷子站(4号线)则以川西民居建筑符号为母题,运用仿古砖墙与LED动态街景技术,在交通空间中复刻市井生活图景。熊猫大道站(3号线)创新采用AR互动屏与竹林生态壁画,将熊猫IP转化为可感知的数字景观。在公共艺术装置层面,春熙路站(2/3号线)的"时尚春熙"动态艺术墙通过投影技术实现商业文化与数字媒介的耦合,孵化园站(1号线)则以LED星空矩阵呼应高新区科技主题。在文化展示区方面,天府广场站(1/2号线)的"历史文化长廊"以线性叙事梳理蜀文化脉络,火车北站(7号线)的"老成都记忆"摄影展通过影像档案激活集体记忆,共同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感知网络。

从空间分布特征看,成都地铁文化空间呈现清晰的区域功能适配与产城融合导向。核心商圈与旅游枢纽(如春熙路、宽窄巷子)侧重文化展示与游客互动,形成城市文化客厅。交通枢纽站(如天府机场站)通过主题化设计强化城市形象传播,构建第一印象窗口。新兴区域(如科学城站)聚焦科技生态主题,以艺术装置与数字媒介展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

2. 文化主题与表现形式:传统基因与现代科技的双向赋能

成都地铁文化空间构建形成了"文化基因解码-主题场景转译-价值符号生产"的系统化叙事框架,其主题选择深度根植于天府文化的四维谱系:古蜀文明主题通过金沙遗址、三星堆元素的建筑符号转译,在7号线金沙博物馆站以玉琮立柱、太阳神鸟穹顶重构"时空折叠"的考古现场,实现历史层积的具象化。市井生活主题在青羊宫站(川剧脸谱壁画)、抚琴站(《凤求凰》浮雕)中将方言、茶馆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形成市井记忆的在地性表达。熊猫生态主题依托3号线熊猫大道站,通过AR互动屏与竹林生态装置,构建"站内即景区"的沉浸式体验场域。现代创新主题则在金融城东站(互动触控屏)、18号线(全息投影川剧变脸)等站点,探索数字媒介与传统艺术的融合路径,形成科技赋能的文化生产新范式。

在表现形式层面,东大路站《千里江山图》数字艺术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构传统书画的沉浸式体验,LED矩阵与实时交互装置形成"人在画中游"的感知维度,临时展览联动机制则通过"非遗进地铁"等巡回展陈,以蜀锦、漆器工艺的动态展示激活文化传承的参与性。这种跨媒介实践不仅实现文化遗产的媒介转换,更通过空间叙事策略构建起"可阅读、可体验、可传播"的公共文化场域。

三、城市触媒理论下成都地铁公共空间存在问题与优化策略

(一)存在问题

1. 文化主题连贯性与系统性不足,触媒效应分散

成都地铁虽通过主题车站(如金沙博物馆站、熊猫大道站)和艺术装置展现地域文化,但不同线路、站点间的文化主题缺乏整体规划与叙事连贯性。例如,7号线以古蜀文明为主题,而5号线则以“芙蓉锦绘”为文化主线,两者未能形成协同的文化触媒网络,导致文化传播碎片化。此外,部分郊区站点(如新津区域)文化渗透较弱,与中心城区的文化密度形成鲜明对比,削弱了触媒效应的全域覆盖。

2. 科技赋能与文化深度的失衡,互动体验流于表面

尽管成都地铁引入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如东大路站《千里江山图》数字展),但部分技术应用停留在视觉刺激层面,未能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例如,互动装置多局限于扫码拍照或简单触控,缺乏对文化符号的深度解读与参与性设计,导致公众体验停留在“打卡”层面,未能激发文化认同与持续互动。此外,技术设备的维护成本高,部分装置因故障或更新滞后而失去吸引力,影响触媒效应的可持续性。

3. 公众参与机制单一,社区共建不足

成都地铁虽通过APP征集意见和举办快闪活动(如“去地铁 找答案”)吸引公众参与,但参与形式多为单向接收或短期活动,缺乏长期、深度的社区共建机制。例如,廉洁文化展览(如锦城湖站)虽引入师生创作,但公众更多作为“观众”而非“共创者”,未能形成文化生产的自发性循环。此外,郊区站点(如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周边)因客流属性差异,文化活动设计未能有效贴合本地居民需求,导致参与度低。

4. 商业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冲突,触媒价值被稀释

TOD商业街(如“世纪城·上闲里”)的引入虽丰富了地铁功能,但过度商业化可能挤压文化空间。例如,部分站点的文化展区被便利店、快餐店包围,削弱了文化氛围的纯粹性。商业业态的同质化(如轻餐饮、零售)亦导致文化特色被稀释,难以形成独特的触媒吸引力。

5. 临时性展览与长期文化沉淀的矛盾

快闪展览(如“非遗进地铁”)虽具创新性,但其临时性特征难以形成持续的文化影响力。例如,《千里江山图》数字展虽引发短期关注,但展期结束后缺乏后续内容延续,导致文化触媒效应中断。此外,部分主题列车(如“盼达号”)因缺乏更新而逐渐失去新鲜感,未能实现文化触媒的持续发酵。

(二)优化策略

1.构建全域文化叙事网络,强化触媒连贯性

在地铁文化主题统筹规划中,可以“天府文化”为核心主线,并依据“历史—当代—未来”的时间轴进行分层设计。具体而言,可将古蜀文明作为文化根基,选取金沙、三星堆等典型元素,将其贯穿于核心线路(如成都地铁7号线)的站点设计与装饰中,以此展现天府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乘客在通勤过程中感受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

在郊区文化活化方面,应针对郊区站点的独特性与本地特色,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主题。例如,在温江大学城站,可依托其丰富的科教资源,增设“校史长廊”或“产学研成果展”,既展示高校的发展历程与学术成就,又促进高校与社区的互动交流。在科学城站,则可结合其科研定位,打造科技主题文化空间,展现天府文化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蓬勃发展,避免郊区文化出现空心化现象。

2.深化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文化互动场景

打造成都地铁智慧文化公共空间,技术体系呈现分层协同特征:基础层通过全息投影与AI导览机器人构建多模态交互载体,在天府机场站等枢纽实现文化内容的空间化呈现与个性化导览;交互层以“地铁考古”AR游戏为突破口,在金沙博物馆站等文化站点建立虚实融合的认知场景,通过虚拟文物修复任务将单向展示转化为深度参与式学习;数据层依托客流热力分析与行为轨迹追踪,形成动态内容调配机制,在通勤场景推送碎片化诗歌实现文化浸润,于节假日定向推送非遗展演预告激活节点流量。技术维护机制作为底层支撑,通过物联网平台对全息设备、交互终端实施状态监测与预防性维护,结合边缘计算实现故障预警与实时修复,确保文化体验的连续性与沉浸感。这种“技术基建—智能交互—数据驱动—运维保障”的四维架构,形成了文化传播从物理空间到数字孪生的完整闭环,为城市轨道交通文化赋能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3.推动社区共建,激发文化生产自发性

在成都地铁文化生态构建中,通过在官方APP增设"文化提案"模块,构建起市民文化诉求的数字化表达通道,借助定期票选机制实现文化生产的民主化决策,使城市记忆载体真正成为"可阅读的公共空间"。依托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高校资源建立的"地铁文化工作坊",则搭建了学术实践与城市更新的转化平台,通过青年创意群体对壁画创作、数字媒体等领域的介入,形成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转译路径。在社区维度,孵化园站等居民密集站点设置的"文化角",以手作市集、方言剧场等轻量化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起邻里交往的微型文化场域,使地铁空间从交通节点转化为社区记忆的存储器与文化认同的孵化器。

4.平衡商业与文化功能,塑造复合型触媒空间

通过划定天府广场站历史文化长廊等核心站点为“无商业缓冲区”,构建起文化展示的免疫隔离带,以空间规训机制确保历史叙事不被消费符号解构,维系文化场域的精神纯粹性;在世纪城·上闲里等TOD商业街区实施“文化衍生品矩阵计划”,通过蜀绣、漆器等非遗文创的场景化植入,将过境性交通空间转化为沉浸式消费场景,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柔性转化;更进一步,在宽窄巷子站试点“文化轻食复合体”,以川剧主题咖啡馆为载体,通过变脸投影、戏服体验等数字媒介创新,形成可食、可观、可参与的文化消费新物种。

5.建立长效文化机制,延续触媒效应

将"非遗进地铁"等碎片化展览升级为季度性文化节庆,构建起"蜀绣艺术季""古蜀文明数字巡展"等主题化IP矩阵,并配套线上数字博物馆实现虚实空间的内容共振,形成文化记忆的时空延展机制;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出"成都地铁文化大使"虚拟形象,运用熊猫AR导游等数字媒介载体,依托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生态实现文化符号的年轻化转译与IP化运营,在社交传播中构建城市文化认同的数字纽带;最终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地铁文化触媒效能评估标准》,从客流吸引力、公众参与度、文化传播力三个维度构建量化考核指标,运用热力图分析、情感计算等技术工具实现文化效能的可视化评估。

结语:成都地铁的文化触媒效应呈现三重递进机制:在物质触媒层,通过特色站点与艺术装置的空间叙事重塑场所精神;在行为触媒层,借助AR互动、数字展陈等技术媒介激活参与式文化消费;在价值触媒层,以文化认同构筑城市品牌,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其他城市的地铁公共文化空间构建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1.[美]韦恩·奥图,唐·洛干著.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王劭方译.台北:台北创兴出版社,1994.

2.包佳灵.作为媒介的站点:多元融通的传播空间建构[D].四川大学,2021.DOI:10.27342/d.cnki.gscdu.2021.006849.

项目来源:四川传媒学院

项目名称:202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研究类青年教师专项项目

项目编号:x20230944

作者简介:彭美菡(1995—),女,汉族,四川自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管理、舞蹈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