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

作者

吴微

合肥市宁溪小学

摘要:在教育不断发展下,思维品质培养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日常教学中提问非常重要,能够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提供帮助,因此教师就要基于思维品质培养合理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方式。本文针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综合性的讨论与分析,分别阐述了尊重多元见解、潜入课文深处、鼓励学生探究等策略。希望针对相关内容的讨论,能够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在思维品质培养中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品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前言:在教育发展中,提升学生素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重点,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而提问则是教师在课堂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强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兴趣,促进思维发展,使其表达能力取得进步,还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语文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品质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价值,教师就需要从课堂提问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加深思考,借此使其思维品质不断增强。因此基于思维品质培养怎样利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就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尊重多元见解

课堂提问能够创造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基于问题思考,而且还能使其建立独立思维。在提问与思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并给予肯定。因为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路径限制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尊重学生意见,借此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表达,用平等的态度面对所有人,使其思维品质不断发展。例如在讲解《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这几篇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形成基于不同角度面对世界的能力。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请你想想,为什么有些人仅仅是通过井口看世界,而另一部分人则可以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思考,使其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在这一问题的带动下,学生可以形成更多元的想法,而无论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要表达尊重和理解,并通过积极的肯定使其愿意主动思考。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答案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思维路径,在积极互动中激励学生思维发展。

二、潜入课文深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偏差非常常见,为了帮助学生加深思考,打造多元思维方式,教师应合理设计提问方式,潜入课文深处,在思维偏差位置为其提供合适的帮助,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思维偏差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思考时,受不同因素影响而出现思维误区造成的。这一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并不能获得正向发展。在思维偏差下,教师可以借助追问的方式帮助其重新回到正轨,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比尾巴》这一单元时,学生会受到文章限制,陷入相互比较的思维中,而教师则可以借助问题引导:“小动物的尾巴都有哪些作用呢?”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提问让学生重新思考,带领其走向正确方向。基于此,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小动物的尾巴有哪些独特之处呢?”借助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构建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不断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开展深度思考,优化其创新思维水平。

三、鼓励学生探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合适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思考,使其形成更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问题的带动下开展深入探究,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思考和表达。借助课文设计能够带领学生从课文整体进行思考,加深课文理解,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对于提升其思维水平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大的帮助。例如在讲解《大象的耳朵》这一单元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大象,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个问题会让学生思考主人公的行为和内心,使其进一步了解大象作为主人公的特点,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师还应从学生角度设计问题。结合其思维方式用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加深思考,进而回答出各种各样的答案。例如在讲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问:“学习本节课之后,你在哪个地方最感动?”借助这一提问方式,能够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开展思考,并让学生利用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在获得学生答案之后则要积极鼓励,使其形成更强的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要准确,切准学习目标,并结合学生的成长,借助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教师要结合教育内容打造合适的教育内容,了解课堂进程,基于提问时间和提问难度不断提升提问趣味性,使学生拥有更强的积极性,不断加深思考。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开展问题指导,帮助学生形成高阶思维,借此提升思维品质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3,(06):57-60.

[2]叶柳苗.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小学语文问题化教学优化策略——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一课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3,(12):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