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志愿服务的“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路径研究
王嘉浩 张军廷 房晓丹
大连海事大学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同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因此在党建带团建一体化进程中,高校应注重通过志愿服务等劳动教育活动发挥党员引领团员作用,培育青年文明素养,为青年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校志愿服务为基础从“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意义、当前面临的困难、建设路径规划等三个方面探究了新时代下高校如何进一步搭建“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志愿服务;党建育人
随着当前活动形式多样化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参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逐渐高涨。部分高校已将志愿服务作为党员发展与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依托日益丰富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党建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质量已成为了重要研究问题。作为可以连接党建和实践育人的“桥梁”,只有通过搭建更完善的平台,才能助力更多有志青年在志愿服务等劳动教育活动中不断成长,更好地推动高校党建和劳动教育育人工作的发展。
一、基于高校志愿服务的“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意义
(一)强化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搭建“党建+实践”协同育人平台,可以进一步助力党员学生主动作为、扩宽阵地,积极争取,突显学生党员在高校院系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和特色。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党员政治意识,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突出实效性。
(二)提升实践育人的思政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育人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学生党员能够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提升本领。通过搭好劳动教育平台,依托高校志愿服务队组织学生参与多元化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进一步助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深深扎根于学生中,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三)提升“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社会影响力
志愿服务平台是校内外信息畅通的重要渠道,通过加强宣传引导,使高校党建和劳动教育育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依托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将党建和劳动教育育人的理念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提升党组织在校园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增进社会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基于高校志愿服务的“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结合度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党组织在进行“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中还存在党建和劳动教育结合不足的情况,通过单一的“理论+实践”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未形成统一的机制和体系,工作之间并不存在关联性,导致学生参加的活动数量较多,实际收获较少。
(二)“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较为复杂
“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志愿服务活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校党建工作和实践育人的效果。平台既需要满足党建思政育人的需求,又需要结合实际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还需要兼顾两者的结合性,形成统一体系。因此建立多平台协同的“党建+劳动教育”工作机制面临较大的困难,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优势,同时加强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参与度不足
目前因高校“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难度大,活动开展相较于常规的育人平台较为不易。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师生参与度较低,老师和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更愿组织和参与常规传统的志愿服务活动,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专注于提升平台建设的吸引力,制定模板体系和机制,降低建设难度。
三、基于高校志愿服务的“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路径规划
(一)构建高校“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工作机制
好的机制离不开好的基础。“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应以高校志愿服务团队为基础,积极倡导青年学子参与志愿服务、在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征程中不断加强文明素养。因此平台工作体制机制内容一是应包括树立模范旗帜,加强党员先锋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应包括将党组织建设成服务社会的桥梁,在“党建+劳动教育”育人工作中主动作为;三是应不断扩大青年为社会奉献的窗口作用;四是应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升组织建设。
(二)打造高校“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工作体系
在完善的工作机制基础上,应进一步打造平台工作体系。一方面体系应涵盖招募选拔、岗前培训、座谈交流、日常管理以及表彰宣传等环节,开辟党员教育的特色工作载体,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突出组织育人的温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丰富学生党员的特色育人模式,形成“理论宣讲+名师讲座+经典阅读+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服务育人、组织育人工作体系。
(三)丰富高校“党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工作内容
为进一步增加平台吸引力和师生参与度,应对平台活动进一步丰富完善。依托“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组织学生阅读红色书籍,参观红色劳动教育基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辟志愿服务阵地,组织参与学雷锋劳动教育活动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经验分享、交流学习会等多种形式提升育人实效。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党建与劳动教育育人深度融合平台的打造需要学校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推动的工作格局。通过塑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优秀师资队伍,以及加强学生参与度,共同构建一个既有利于实践学习,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志愿服务兴趣,提升思想政治觉悟,锻炼劳动本领,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人才培养导向下“多维思政”融合育人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8BSZ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