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微电网的光伏储能协同控制技术应用
黑文智
水电六局(丘北)新能源有限公司 663200
摘要: 随着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智能微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电力供应模式得到广泛关注。本文聚焦于面向智能微电网的光伏储能协同控制技术应用,详细阐述其关键技术原理、系统架构设计、控制策略制定以及实际工程应用案例,分析该技术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旨在为智能微电网的高效稳定运行及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智能微电网;光伏储能;协同控制;能源转型
一、引言
传统电网在应对分布式能源大规模接入、用户多样化需求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智能微电网应运而生。光伏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在智能微电网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其出力受光照强度、天气变化等因素影响,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储能系统的引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光伏与储能的协同控制,可实现电能的稳定供应、优化调度,提升智能微电网的可靠性、经济性与灵活性,对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光伏储能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原理
(一)光伏电池特性与发电原理
光伏电池基于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其输出特性受光照强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显著,光照越强、温度越低,输出功率越高,但呈现非线性关系。当光照或温度发生变化时,光伏电池的电流 - 电压(I - V)特性曲线随之改变,最大功率点(MPP)也相应移动。因此,在光伏储能协同控制系统中,需实时跟踪 MPP,确保光伏电池始终工作在最佳发电状态,常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有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等。
(二)储能系统工作原理与技术选型
储能系统在智能微电网中起到 “削峰填谷”、平抑功率波动等作用。常见的储能技术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铅酸电池成本较低、技术成熟,但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效率高、循环寿命长,但其安全性和成本仍有待优化;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可用于瞬间大功率补偿,但能量密度相对较低。根据智能微电网的不同应用场景与需求,需综合考虑储能技术的性能、成本、寿命等因素进行合理选型。
(三)协同控制的通信与信息交互技术
光伏储能协同控制高度依赖精准、实时的信息交互,犹如人体神经系统之于身体各器官的协调运作。先进的通信技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凭借其自组网、灵活性强的特点,广泛部署于光伏电站、储能装置以及负荷周边,能够实时采集诸如光伏电池板的温度、光照强度、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SOC)、健康状态(SOH)以及负荷的实时功率需求等各类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数据汇聚至智能微电网控制中心。电力线载波通信(PLC)则巧妙利用已有的电力线路,在传输电能的同时承载数据通信任务,无需额外铺设通信线缆,降低了建设成本,实现了电力与数据的 “共线传输”,对于近距离、数据量要求不高的场景具有较高性价比。光纤通信以其高速率、高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在长距离、大数据量传输的骨干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确保控制中心与各关键节点之间指令下达与数据反馈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这些来自不同组件的海量数据,在汇聚后经处理与分析,成为协同控制策略制定与执行的重要依据。通过实时掌握光伏出力情况,了解储能系统的剩余容量与健康状况,洞悉负荷的动态变化,系统得以精准调控各组件的运行状态,使光伏、储能与负荷三者紧密配合,如同交响乐团中的各个乐器组,协调奏响智能微电网稳定、高效运行的乐章,全方位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三、光伏储能协同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一)集中式架构
在集中式架构下,智能微电网设立中央控制单元(CCU),负责收集光伏电站、储能系统及各类负荷的运行信息,集中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依据预设的控制策略,统一调度光伏出力、储能充放电以及负荷分配。这种架构便于统一管理,控制精度较高,但对中央控制单元的计算能力、可靠性要求极高,一旦 CCU 出现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
(二)分布式架构
分布式架构将控制功能分散到各个智能体,如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智能电表等。每个智能体具备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能根据本地信息及相邻智能体的交互信息,实时调整自身运行状态,协同完成系统目标。相较于集中式架构,分布式架构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与灵活性,系统的容错能力强,某一智能体故障对整体影响较小,但系统协调复杂度增加,对智能体间的通信协议与协同算法要求更高。
(三)混合式架构
混合式架构结合集中式与分布式的优点,既有中央控制单元进行宏观协调与优化调度,又赋予各局部设备一定的自治能力。在正常运行时,各分布式智能体自主运行,当系统出现异常或需要全局优化时,中央控制单元介入,进行集中调控。这种架构兼顾了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与控制精度,适用于复杂多变的智能微电网运行环境。
四、光伏储能协同控制策略制定
(一)功率平衡控制策略
功率平衡是智能微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当光伏出力大于负荷需求时,多余电能储存至储能系统;当光伏出力不足或夜间无光照时,储能系统放电补充功率缺额。通过实时监测光伏功率、负荷功率,采用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PC)等方法,精准调节储能系统的充放电功率,确保微电网内功率实时平衡,维持电压、频率稳定。
(二)经济优化调度策略
考虑到光伏发电成本、储能系统运行维护成本以及峰谷电价差等因素,制定经济优化调度策略。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化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运用动态规划、遗传算法等优化算法,合理安排光伏出力、储能充放电时间及功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户用电成本,增强智能微电网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应急控制策略
面对自然灾害、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应急控制策略至关重要。当检测到系统故障时,储能系统迅速切换至应急供电模式,优先保障关键负荷的供电,同时启动故障隔离与修复机制。通过与智能微电网的保护装置协同工作,快速切除故障线路或设备,防止事故扩大,待故障排除后,平稳恢复系统正常运行。
五、光伏储能协同控制技术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一)某工业园区智能微电网项目
在某工业园区智能微电网项目中,安装了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电站,并配套锂电池储能系统。采用混合式架构的光伏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在日常运行中,通过 MPPT 算法使光伏电站高效发电,储能系统根据负荷变化及电价时段合理充放电,有效降低园区用电成本。遇到突发停电时,储能系统在 5 毫秒内快速响应,为园区重要生产设备提供应急电源,保障生产连续性,经实际运行数据验证,该系统显著提高了园区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六、结论与展望
面向智能微电网的光伏储能协同控制技术在提升电力供应可靠性、促进清洁能源消纳、降低用电成本等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多种关键技术、系统架构与控制策略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验证与应用。然而,该技术仍面临储能成本高昂、控制算法优化难度大、通信安全等挑战。未来,随着储能技术进步、智能算法升级以及通信标准完善,光伏储能协同控制技术将不断成熟,为智能微电网的大规模普及与能源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全球能源体系迈向更加清洁、高效、智能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丁明,张颖媛,茆美琴等. 微网系统的动态经济调度[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06):36-40+45.
[2]王成山,武震,李鹏等. 微电网关键技术研究[J]. 电工技术学报,2014,29(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