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黄河流域抽水蓄能电站筹建期生态与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作者

李龙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710024

摘要: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我国步入以双碳目标为导向、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路径、以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新时代。结合双碳目标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黄河流域再生能源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与环境保护治理面临的困境,深入探讨了黄河流域抽水蓄能电站筹建期生态与环境保护治理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黄河;抽水蓄能电站;生态与环境保护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抽水蓄能电站作为一种高效的能源储备和调节方式,逐渐受到重视。在电站筹建期间,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态与环境保护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1.生态与环境保护治理面临的困境

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性问题突出,由于长期资源过度开发,上中游地区多为干旱或半干旱地带,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广泛,超过3/4的区域属于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电站的筹建可能进一步扰动这些脆弱生态,加剧环境压力。

生态需求保障也面临难题,由于资源承载力低、水生生物多样性差,加之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径流量减少、支流断流现象普遍,导致生态流量达标率低,电站的建设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威胁当地的生态平衡。

水土流失风险依然存在,尽管经过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仍然高于其他流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过程中的土方工程等活动可能加剧这一问题,导致更多的土壤流失。

协同治理机制的缺失也为生态保护带来挑战,经济基础薄弱且产业同质性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差,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不够合理,公众参与不足,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电站筹建期的生态保护治理,增加了协调和管理的难度。

2.黄河流域抽水蓄能电站筹建期生态与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2.1水土流失防控工程

对于施工区的弃渣场、场内道路及施工生活区,需采取综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首先对弃土弃渣的堆放场地进行场地平整与压实处理,以增强地基的稳定性,接着在堆放场地周边建设挡土墙和截水沟,阻挡和引导雨水流动,防止土壤滑坡,并将雨水引导至沉淀池中,避免未处理的泥水流入周边水体。针对场内道路,需设置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快速排出,减少对道路的侵蚀。施工生活区则需加强绿化,种植适宜的植被,以提高土壤的稳固性和吸水能力。

在抽水蓄能项目筹建期实施中,在堆放场地外围修建了2层1.5米高的格宾防护石笼,并配套建设了截水沟和容量为500立方米的沉淀池,成功控制了雨季的水土流失。此外场内道路和施工生活区的排水和绿化措施也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具体的水土保持措施分布如下图1所示。

2.2水污染防控与水资源循环利用

为了有效防控水污染,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施工和生活废水不直接排入黄河支流。在施工过程中,砂石料加工、混凝土拌和、机修及洗车等环节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废水。针对砂石料冲洗废水,采用“DH高效污水净化器”进行处理。这种净化器能够高效去除悬浮物和杂质,处理后的水质可以回用于砂石料冲洗系统,减少新鲜水的使用。

混凝土拌和过程中产生的冲洗废水则通过沉淀池进行处理,沉淀池利用重力作用将固体颗粒沉降,清水部分可再次用于混凝土拌和系统的冲洗,降低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机修和洗车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油污,需采用隔油池加沉淀的处理工艺。隔油池将油水分离,油污被收集后由具备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专业处理,确保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处理后的水则用于场区洒水降尘,这样不仅节约水资源,还有效控制了扬尘[2]。

隧洞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也需进行沉淀处理,经过处理的水可以用于施工现场的其他用途,如喷洒降尘等,进一步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生活污水的处理同样重要,需通过化粪池进行初步处理,然后进入成套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水质需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的标准,才能用于场区绿化和洒水,确保不对环境造成负担。

在电站施工期,为防止下游水库蓄水的污染,需清理库区内的杂物,避免其对水质造成影响,边坡及施工道路设置排水沟以防止面源污染,确保雨水径流不会携带污染物进入水库。此外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厂区绿化用水和道路洒水降尘,杜绝外排,进一步保护黄河水质。

2.3生态敏感区保护与生态修复

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是关键环节,在施工前期,必须进行详尽的生态环境评估,以识别工程区域内的生态敏感区。这些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和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等。通过高精度的遥感技术和现场调查,确定这些敏感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从而为后续施工方案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避让策略,施工布置应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特别是植被集中分布区和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例如,在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中,通过调整施工道路和设备布置,将建设活动远离一片珍稀鸟类的繁殖地,从而有效减少对鸟类的干扰。此外施工区域的规划应遵循“最小干扰”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无法避免占用敏感区的情况下,需制定详细的生态补偿计划。

严格划定施工征地红线,确保施工活动不超出规划范围,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标识,以提醒施工人员注意环境保护,加强施工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是必要的措施。可以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宣传活动,增强施工队伍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针对临时征用土地的生态修复,施工结束后应立即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和生态功能。在黄河上游流域某抽水蓄能某电站前期项目中,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土壤改良,种植本地适应性强的植被,以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

在生态修复方面,结合当地生态特点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恢复,优先选用本地物种,以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和生态适应性。在某项目中,通过引入本地草本植物和灌木,在短时间内恢复了施工区域的植被覆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修复效果。此外建立长期的生态监测机制,对施工区域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持续监测,通过定期的生态调查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生态问题,确保生态修复的持续有效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黄河流域抽水蓄能电站筹建期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治理措施是确保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在研究过程中深入分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强调了环境治理措施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电站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流域内的生态多样性和水资源安全。

参考文献:

[1]何向育. 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论、问题及策略[J]. 重庆社会科学, 2024, (10): 115-128.

[2]边婷, 苏帅.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 市场周刊, 2024, 37 (29): 83-8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