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通瘀方联合中医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价值分析
杨昊霖 赵顺 朱南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135
摘要:目的:探讨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中实施凉血通瘀方联合中医针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间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88例,采用随机法将所述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分别行单一中医针刺、联合凉血通瘀方两种模式展开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NIHSS、FMA评分,血功能、血流变、白介素水平改善效果显著,语言功能改善明显,且P<0.05。结论: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行凉血通瘀方联合中医针刺的方式,可显著改善其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凉血通瘀方;中医针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
引言:
中风又叫卒中、脑卒中等,是由于脑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或血溢于脑而引起的,其症状包括吐字不清、半身不遂等,起病急,进展迅速,可伴有感染、发热、急性肾衰竭等症状,对病人的身体机能和记忆造成极大损伤,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人的生活品质,甚至会威胁到病人的生命[1]。瘀热阻窍证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化,其发生率显著升高。为进一步探索其临床疗效,本文选取部分中风急性期中风患者展开治疗干预,现将内容汇报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10月到2024年10月期间88名住院的缺血性急性期中风患者,按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人数及男女比例均为1:1,前者年龄为54.98±2.29岁,病程为7.27±0.56小时;后者年龄为56.28±2.21岁,病程为7.07±0.67小时,所述患者均符合本研究要求,且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中医针刺治疗。
观察组进行凉血通瘀方联合中医针刺治疗。具体做法如下:
中药主要是凉血通瘀方,处方构成:水牛角30 g,大生地20 g,赤芍15 g,石菖蒲、熟大黄及丹皮10 g,伴有大便干者加入生地黄6-10 g。将以上药物置于煎煮机内,以水煎1小时为宜,取3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到每天3次,如果有需要,可以鼻饲。
针灸取穴:人中,肩髃,肩髎,尺泽,曲池,内关,手三里,梁丘,合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丰隆,足临泣等穴,施以平补平泻之术,每次留针半小时,早晚各一次。
两组病人都接受3周的疗程,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正常的降压,抗癫痫,镇静,营养支持,抗感染等,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1.3观察指标
(1)比较所述患者干预前后NIHSS、FMA评分。
(2)比较所述患者干预后血功能、血流变、白介素水平。
(3)比较所述患者干预后语言功能恢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使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和显著性,从而在数据层次上得到有效的、定量的说明,进一步证实上述两种方法在临床上的作用。
二、结果
2.1所述患者干预后NIHSS、FMA评分改善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FMA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P<0.05,见表一。
2.2血功能、血流变、白介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功能、血流变、白介素水平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P<0.05,见表二。
2.3所述患者语言功能改善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语言功能改善效果显著,且P<0.05,见表三。
三、结论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在老年群体中高发的疾病,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严重威胁病人的生活质量。尽管多数病人在发病后及时医治,但仍有不少病人会出现认知、运动等方面的障碍,影响其正常的日常生活,使病人的自理能力下降。在患者发病急性期开展相应的治疗,是促使患者预后恢复的重要因素,也是加速病人后续供血情况恢复的关键,但常规的溶栓治疗方案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治疗效果受限,影响预后恢复[2]。
中医理论认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数患者是由于正气亏虚,邪气乘虚而入,导致经脉闭塞,气血亏虚,是该疾病发病的重要病因。血瘀一旦出现,就会堵塞经络,导致气机不畅,脑窍阻滞,导致中风。在凉血通瘀法中,水牛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的功效,用于惊悸、谵妄、惊悸等症状;赤芍具有散瘀止痛、清热凉血等功效,临床上可应用于瘀阻之症;熟大黄具有逐瘀活血、凉血解毒的功效,适用于瘀阻之证,石菖蒲具有醒神益智、开窍豁痰的功效;大生地具有清热凉血、滋阴生肌、润肠通便等功效,适用于风热所致的营血症[3]。中医针刺疗法可以在体内产生直接效应,具有疗效迅速,操作简单等特点,可以通过调整机体机能实现治病[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将上述两种疗法联合用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改善临床各功能障碍等情况。提示:凉血通瘀方与中医针刺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神经功能障碍,促进其运动能力的恢复。同时,凉血通瘀方可通过调节凝血功能,改变血流变,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总之,给予中风急性期病人的中药汤剂口服配合中医针刺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以改善运动和语言能力,使损伤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同时还可以改善血流变相关指标,降低炎性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小刚,张蓉,阚丽娟,等.基于脑肠联动理论的凉血通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瘀热互结证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 21(23):4416-4420.
[2] 夏飞.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用药规律及通瘀凉血方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