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研究

作者

臧文静

西安工业大学

摘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资源充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环境的角度来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具有极其鲜明的优势,且已初具规模,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文艺的繁荣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艺术、民俗、手工艺、节庆活动等,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同时也面临着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新世纪以来,西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增加值也有所提升。目前,西安正在“通过构建曲江文化产业核心区、唐延路创意产业带、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中国西部第一水城、临潼文化产业板块、秦岭西安块等七大板块重塑西安文化形象。”①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在发展环境和发展态势方面也已初具规模且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模式方面借鉴了其他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展现了在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繁荣西安文化艺术和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产业化价值。

一、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环境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文化资源。首先,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伴随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的提高也成为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劲动力。其次,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具体包括如下几类:音乐类,传统技艺类,曲艺类,民俗类,传统医药类,美术类,民间文学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等。上述非遗文化都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的充分的资源和基础,特别是以秦腔、农民画、泥塑、皮影等为代表的西安独有的民间资源。

当然,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过程中也同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而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说明了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此种现象亟待解决。此外,西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文化产品品种不齐全、特色不鲜明、包装不时尚,缺乏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导致文化产片的附加值偏低。西安市政府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也充分意识到文化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甚低,反映了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基于上述优势与劣势,开发利用西安非遗文化资源,探索其产业化价值及其文化产业发展模型,不仅使地方非遗文化资源在采取积极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得以挽救和保护,又能使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推动其塑造品牌并多元发展。

二、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态势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呈现出多点突破,板块特色明显的多元态势,在文化旅游融合、文创产品开发、传统技艺产业化等方面均已形成路径鲜明的市场体系和产业化模式。目前,地方戏曲的产业化、民间文学的旅游价值开发等几个文化产业板块已初具规模,产业产值不仅连年增长,而且能辐射并带动其它板块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第一,在文化旅游方面,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技术为契机,融合数字、科技等元素,打造出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品牌,实现了西安非遗文化从创意、生产,到推广、消费的链条式数字化发展。这种数字文化产业的长链条,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在西安旅游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而且还为推广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极大的助力,如大唐芙蓉园的《鼓》在旅游旺季一票难求,还登上了央视的春晚舞台,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第二,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非遗文化中加入现代设计,开发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如“绒馍馍”小玩偶、皮影形象的冰箱贴、西安鼓乐的微缩版摆件等。经过文化创意的包装和渗透,再加之专业化的设计和包装,进一步整合非遗文化资源并形成文创产品,凸显其艺术性和特色性,并在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推广至全国。

三、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模式

首先,搭建合作平台。组织企业、艺术设计机构与非遗项目建立对接关系,举办非遗展会、文化创意大赛等活动,促进非遗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以非遗文化的传承为纽带,地方政府应鼓励企业、机构与非遗项目三者的平台共建,在创新继承、人才互动等方面展开合作,不断提升非遗文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为了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近年来西安市政府持续对接西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搭建合作平台、提供技能提升途径,探索产品开发形式,围绕西安鼓乐、西安剪纸、民间传说等重点非遗项目,进行人才培养和产品开发,激发非遗文化传承人融合互补、创新创造的新活力。

其次,生产性保护。对于具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如唐三彩烧制技艺、楮皮纸制作技艺等,引导并支持企业与传承人合作,并在政策层面给予条件保障,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上述散存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传承中已经面临着被遗忘或失传的可能,因此,想让非遗文化实现传承并呈良性发展,必须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通过建立非遗会客厅、非遗生活馆、非遗集市、非遗直播间等非遗文化展现的新场景,架起非遗企业对接市场的桥梁,既向公众展示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又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使非遗文化不仅能够存续而且更好地发展下去。

再次,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由于西安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但是“很多门类的文化资源处在放任、分散的境地,没有建立全面、完整的文化资源数据库,也缺乏相应的围绕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动态的信息采集、监控系统,更没有将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按现代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消费特点进行再创造,以及所需各类技术、人才支持的规划。”②缺乏。西安有着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是造成一种令人尴尬的结果,换言之,西安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却未能转化为与之匹配的生产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缘于缺乏系统的开发规划和技术支持。因此,在政府主导下,借助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帮助,通过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总体把握,就成为西安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模式。

最后,打造品牌化发展路径。塑造非遗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像“大唐不夜城”景区,通过品牌建设和连锁经营,成为西安文化旅游的热点之一 。与国内其它同类城市的地方非遗文化的产业化相比,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至今少有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应强化非遗文化产品的包装、设计、产品推广及其相应品牌的塑造。只有通过塑造品牌化发展模式,西安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才能充分显现。

四、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价值

以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整合、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资源,拓展了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的传播;另一方面,实际上对西安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首先,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产业化发展道路,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不仅关系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且又涉及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的广泛传播。

1979年12月,女,山西大同,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研究》(项目编号:24TY33)研究成果